小兒腎臟疾病發生的四大原因,包括先天構造異常、遺傳性腎臟疾病、免疫系統紊亂及感染性疾病引起。
以下介紹四種小兒腎臟免疫相關疾病:
一、小兒腎病症候群:非指單一疾病,細菌、病毒所引發的感染或是自體免疫系統失調等原因都有可能發生;好發於二至六歲的兒童,通常會出現嚴重的蛋白尿、血脂肪增高、全身性水腫及血液中的白蛋白減低等症狀。
約有百分九十五以上的患者會出現水腫,家長可多觀察小朋友的體重及四肢腫脹的情形,因不小心就可能演變為胸腔或腹腔積水,進而影響到呼吸功能;亦可能因血液中免疫球蛋白低下及免疫功能異常,導致自發性細菌腹膜炎,便可能引發生命危險。
治療的方式以高劑量類固醇為主,藉以讓症狀獲得長期控制。持續服用二至三個月的類固醇後,水腫及蛋白尿的情形便能獲得有效緩解,但往往也常因感冒等而再度復發。
二、抗體A腎炎:又稱A型免疫球蛋白腎絲球腎炎,是小兒免疫腎臟疾病中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目前醫學對於其發生原因並無定論,僅能歸類為不明機轉或是免疫功能失調,造成身體產生過量的抗體A,並且堆積於腎絲球內,對身體造成發炎反應與傷害。
目前針對抗體A腎炎的治療方法同樣以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為主,目的在於保持腎絲球過濾血液的功能,並且控制血壓維持在一百三十/八十mmHg以下。必須藉由長期做尿液追蹤,若有蛋白尿則要開始服用藥物,維持血壓的正常,並及早發現異常。
三、紅斑性狼瘡:是一種典型的自體免疫系統失調的疾病,發生率為每十萬人中有五十至一百人,免疫系統會攻擊身體的皮膚、腎臟、心臟、肌肉、大腦等重要器官與循環系統,由於原因與初期症狀皆不明,因此時常被誤診或是治療方向錯誤。
但是紅斑性狼瘡可怕的地方在於它會侵犯身體的各個部位,例如在雙頰形成蝴蝶斑、關節開始疼痛、血小板過低甚至開始攻擊腎臟,造成水腫、血尿、蛋白尿等現象,最後形成狼瘡症腎炎,這些都使患者生活上極度不便與不適,但彷彿對它束手無策,僅能藉由類固醇控制症狀。
四、急性鏈球菌感染後腎絲球腎炎:是由上呼吸道或是皮膚感染A族鏈球菌而引起的腎臟發炎,通常好發五歲以下的幼兒。若感染A族鏈球菌,通常使用抗生素十天即可痊癒。
但約有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三的可能會在染病後的兩周內出現腎臟發炎、關節炎的症狀,因此,若家長發現孩子的排尿量與次數變少、血尿、全身性水腫或是合併高血壓、肺水腫等情形,須盡速帶孩子就醫。
(作者為耕莘醫院小兒腎臟專科醫師 傅承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