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任教過的大學雖然不多,但是來往的朋友幾乎分布在全國各大學,對於大學生態,應該並不陌生。
四年前,我到東吳大學專任,大一國文作文課裡,第一篇題目是「我的選擇」,要學生寫為什麼選擇這個學校、這個系。
讓我很驚訝的是,不少學生是第一志願來到中文系,大部分因中學國文老師是東吳校友,極力推荐。有位澳門來的學生,是慕「東吳大學」之名而來。
後來,我任教外系大一國文,也作這題目,法律系學生說「東吳法律系」是台灣北部最好的系,微生物系學生說他們的系是全國「唯一」。
這學期開學第一天,我到學校上課,遇到一位碩士生逗留在辦公室,我問:「你今天就開始工讀?」
「不是,只是來學校。」
「星期一就有課?」
「沒課,寒假放了好久,很想學校,所以來逛逛。」
之前,我就知道他考碩士時,連中三校,他放棄國立大學,選擇娘家東吳。但沒事也來學校逛,眷戀到這地步,未免讓我驚奇。
我曾多次打電話找社會單位問事,線上人一聽我任教東吳,立刻熱情萬分地喚我老師、告訴我他是東吳校友,要我有任何問題都可以找他,讓人備感溫馨。
後來,我知道學校裡有許多獎學金是校友提供、有許多建築是校友認捐。
政治系校友劉吉人捐款一億,成立「富蘭克林雙學位獎學金」,成為東吳捐款的「佳話」,因為出身人文科學者,謀職困難,更遑論賺錢。劉先生知道學弟妹日後的困境,主動提設「雙學位獎學金」,鼓勵學生雙主修商學院學位,通過申請的每人可獲得總額二十萬、清寒者二十五萬。他相信具有雙專長的人到社會必然更有競爭力。
他計畫為學校培育五百名中堅人才,讓他們到社會歷練之後,一定會再回饋東吳。劉校友給予學弟妹的不只是經濟的援助,而且是精神的鼓舞,更重要的是大家對學校的向心力無形中不斷地凝聚起來。
會計系校友唐松章是東吳在台復校第一屆學生。他親眼見證東吳復校之初,一切軟硬體設備都極為簡陋,畢業之後,就長期擔任「東吳大學校友建校募款委員會」主任委員,幾十年來,為學校募集資源成為他的志業。
他的募款活動,都以百萬元為單位,他先以身作則,二○○○年東吳建校一百周年,由他發動校友各捐一百萬元。二○○五年,劉兆玄校長在校慶典禮宣布擬興建兩棟十層大樓另加音樂廳,唐先生率先認捐三百萬,並以此為一單位,邀請傑出校友認捐,典禮結束時已募得三千萬。
這項大工程接近尾聲時,音樂廳尚無人認捐,唐先生又捐六千萬,音樂廳因此以唐先生夫婦之名唐松章、吳怡靜命名「松怡廳」。光這兩棟半大樓,他認捐和勸募金額近一億。校友如此熱情挹注,使得掌校才一年的兆玄校長驚訝不已。
我進東吳專任的第二年,中文系就遷入第一教研七樓。站在我研究室的窗台,可以瞭望對面高聳的第二教研大樓,很難想像,兩棟半大樓竟然在三年內完成,這,除了劉兆玄校長個人的行事魅力,東吳校友的愛心愛力功不遑讓。
常想:許多以東吳學生為榮而來就讀的人,在功成名就後不斷回饋母校,使東吳大學因校友而光輝熠耀。這種無形的精神能量,確實流淌在東吳人的身上,使我這個「外星人」既感動又艷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