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義經》、《妙法蓮華經》、《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合稱為「法華三經」,這是天台宗祖師的歸類。三經中仍是以《法華經》為主軸發展,《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主要闡明《法華經.普賢勸發品》的意旨;《無量義經》是佛陀住世後期所說,內容多以《法華經》為中心,因此,被稱為《法華經》的開經。為何《無量義經》、《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會成為《法華經》的開經、結經呢?
《無量義經》現行譯本,是南朝蕭齊‧曇摩伽耶舍,於建元三年(481年)所譯,一卷。
《無量義經》的內容分為:德行、說法、功德等三品。其主旨是佛陀因眾生「性欲無量故,說法無量;說法無量,義亦無量;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故得此名。
若依《法華經》序品上載:「說大乘經,名曰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此經已,即大眾中結跏趺坐,入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可推定此經的說法時間,是在《法華經》之前。且,〈說法品〉中載:「種種說法以方便力,四十餘年未顯的真實,是故眾生得道差別,不得疾成無上菩提。」故,斷定本經以前的說法為方便說;本經以後的說法,也就是《法華》的說法為真實說。故本經是由法華之前的方便經(權經),一轉為法華真實經(實經)的先序,占有開權顯實的樞紐地位,及法華權實的依據;此乃成為《法華經》開經的原因。
而《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有三譯,現存譯本為劉宋元嘉年中,罽賓沙門曇摩蜜多所譯。本經之所以成為《法華經》的「結經」,是依據《法華經》最後第二十八品〈普賢菩薩勸發品〉中,說明觀普賢菩薩的方法與功德,勸進、受持、讀誦以及流傳大乘經典而來。
本經一貫的思想,是在普賢觀,是依據大乘經典的受持讀誦,使六根懺悔清淨,這是本經的特色。進而,本經以述說《法華經》的實踐修行,被認為具有特殊意義。
由上得知,透過《無量義經》的「開經」,展開《法華經》的無量義理;《法華經》義理思想的實踐,更是由《觀普賢行法經》中「觀普賢行法」來圓滿,此乃合成「法華三經」的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