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農曆七月十五是台灣民間重要節日,道教稱為中元節,道士以三牲五果普度孤魂;佛教稱為「盂蘭盆會」,寺院舉辦法會,主要在供佛、供僧及報答父母、先亡。佛光山宗長心培和尚與長老慈容法師表示,佛教徒當天以香花素果供養佛陀、祖先或參加法會薦拔往生親人,以此功德回向十方法界一切有情;又佛教強調戒殺,因此供品中不需要有豬羊等形象,「虔誠」即可,一樣能夠表達出後人的孝心。
佛教在七月十五啟建的「盂蘭盆法會」,典故來自《盂蘭盆經》,以供養三寶功德力,回向現生父母身體健康、延年益壽,並超薦歷代先亡速超聖地、蓮品增上。
「盂蘭」義為倒懸,表示餓鬼的痛苦如人倒懸一般;而「盆」則為救護的器皿,所以盂蘭盆有「救倒懸」、「解痛苦」意義,意即用缽、盆之類的器皿盛食供佛奉僧,以救倒懸之苦。
據《盂蘭盆經》記載,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連尊者,以天眼通觀見生母投生餓鬼道,日夜受苦,於是手持缽飯給母親食用,因惡業受報的緣故,飯食還沒入口,就全化成火炭。目犍連尊者為救母脫離苦趣,於是向佛陀請示解救方法。
佛陀指示目犍連,七月十五日眾僧結夏安居結束日時,可以百味飲食、床敷臥具,供養三寶,仗此功德,能使現世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等憂患,乃至七世父母皆得以脫離餓鬼道等苦趣,生人天中,享受福樂。
當目犍連依佛陀慈示奉行,使母親得以脫離餓鬼苦後,目犍連向佛陀稟告,將來佛弟子欲行孝道,也應奉盂蘭盆供養。佛經記載佛陀的叮嚀囑咐:「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此後每逢七月十五日,歷代朝廷和民間無不對盂蘭盆供相當重視,佛寺舉行法會,民間齋僧供佛,沿習成例至今。
由於我國人「崇鬼」、「畏鬼」又「諂鬼」,不敢直呼鬼名而以「好兄弟」稱之。宋代時,道教將此日與「中元地官節」相結合,而流行道士誦經普度眾鬼,期使獲得地官赦罪,獲得解脫。因此民間習俗的中元普度著重在祭祀孤魂野鬼,又與傳統對祖先鬼魂崇拜融和在一起,成為「祭鬼」習俗。
俗語稱「拜七月半」時,民間除放水燈、架設普度壇外,並架設孤棚,以供置牲禮、粿、飯等祭品,並插有寫著「敬奉陰光」的旗子;甚至以雞鴨魚肉及麵粉捏成飛禽走獸,乃至歷史人物的花樣,供欣賞之用。如此豐富的祭品,在祭拜時每道菜上還要插一支香,也有人家籌備胭脂、白粉等,祭拜完畢後,焚燒紙錢,然後撒供,謂為傳統。
佛教為導正民間傳統將農曆七月視為「鬼月」的不正確觀念,提升信仰層次,主張農曆七月是「孝道月」,著重在孝親報恩、慎終追遠的精神意涵,因此配合風俗啟建「地藏法會」、「三時繫念」或施放「瑜伽燄口」等佛事,主要是藉由供佛齋僧功德,回施一切有情,令十方一切法界眾生蒙受法益。佛教還鼓勵以素食代替葷食,以慈悲普濟、莊嚴隆重的「普度」過程,改善民間殺生、浪費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