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這段對話發生在今年清明節苗栗山區,林志雄居士家族共一百多人去掃墓的場景。
親戚問:「今年掃墓,你們家女兒怎麼少了一個?」林居士想都沒想就回答:「喔!她嫁了啦!」親戚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又問:「她嫁了?怎麼沒有通知我們,嫁到那呢?」「她嫁到高雄佛光山了!」林居士驕傲地說著。

女兒能「嫁」入豪門—佛光山,找到一個好歸宿,多年護持佛光山的林居士能與星雲大師結為「親家」,顯然是覺得與有榮焉。大師把出家徒弟當成自己的兒女,與徒弟的俗家父母關係就如同姻親,故延用此稱謂,將跟隨他出家的千餘名弟子的父母,稱為「佛門親家」。
歡喜送子入佛光山
唐朝裴休宰相有一首〈送子出家詩〉云:「含悲送子入空門,朝夕應當種善根,身眼莫隨財色染,道心傾向歲寒存。」但很多的父母鼓勵孩子出家,歡喜送子入佛光山。到底佛光山有什麼樣神奇的力量,讓佛光山徒眾由最初的數十位,增加到現在的一千三百多位,而佛光人更是遍滿世界五大洲?
大師平常忙於雲遊弘法,徒眾又分布五大洲,無法照料每一位徒眾,因而成立「傳燈會」。「傳燈」乃承先啟後、燈燈相續、無止境之意,象徵佛法的代代相傳。打從弟子出家、入道那一刻起,舉凡福利、教育、功過賞罰、委屈申訴、審核晉升,乃至身體老去、生病、死亡,傳燈會都會負起照顧、愛護、輔導的責任。大師說:「我以養蘭之心護覆弟子;我以植苗之誠培育徒眾。」
一九九三年起,大師指示傳燈會每兩年舉辦一次「佛光親屬會」,讓親家來山探望子女,了解佛光山,也讓親家們彼此聯繫,交換當「佛門親家」後的心情,建立佛門的倫理,增添人間的融洽。
「佛光山是一個菩薩道場,也是最適合二十一世紀人的佛教。」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理事賴義明,把兒子慧寬法師送到佛光山出家,他說:「大師強調將佛教傳承給下一代,是我努力的目標。」
賴義明目前已完成一家三代都是佛光人的目標,緊接著是第四代,只見賴義明眼睛閃閃發光地說:「我還在積極培育因緣中!」
譗佛光人豃身分就是榮譽
佛光山與佛光會的關係十分密切,佛光山代表出家僧團,佛光會則是在家教團。佛光山開山於一九六七年五月十六日,二十四年後,於一九九一年二月三日,在台北國父紀念館成立了「中華佛光協會」,一九九二年五月十六日,正式於美國洛杉磯音樂中心舉行「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成立大會。佛光會結合四眾力量,使佛教人間化、生活化、現代化,乃至超越國界、種族、宗派。大師說,「佛光會與一般慈善團體不一樣,我們不是只給糖吃,我們還要重視教育,培養人才。」中華總會榮譽總會長吳伯雄表示,世俗職務的變動不重要,「佛光人」才是永不退休的身分,不但自己要永遠當佛光人,還要成為佛光家庭,讓子孫都是佛光人。
大師曾說,佛光山與佛光會如「人之雙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唯有共同合作,才有力量、才會平衡。經云:「佛法在眾中求」,六祖惠能大師也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佛法和生活不能分離,一旦離開生活,佛法也就失去意義。
薪火相傳 燈燈相續
大師更希望未來佛光會有一棟比「一○一大樓」更大的獨立辦公大樓,佛光山可以從事各種社會福利事業,傳播佛法不僅是出家人的責任,更要靠在家的護法居士打頭陣、做先鋒,大師為此成立一世界性的佛教社團「國際佛光會」,深入社會各階層,度化一切有情,為佛教承先啟後、薪火傳遞貢獻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