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犀一點是吾師」,語出袁枚〈遣興〉:「但肯尋詩便有詩,靈犀一點是吾師,夕陽芳草尋常物,解用都為絕妙詞。」
詩人說道,只要肯下點功夫,便能做出好詩。而這種創作卻是沒有老師指引的,憑藉的只是一瞬間的靈感。即使夕陽花草這樣平常的事物,都能在靈感觸發下的靈活運用成為絕妙好詞。
清代詩人袁枚(一七一六--一七九七年)一生不廢吟詠,詩歌創作歷程貫串了他的一生,是位多產詩人。他與趙翼、蔣士銓並稱「乾隆三大家」,可見他在當時文壇上的地位和影響力。
對當時詩風有所不滿的袁枚曾公開標舉「性靈說」,承繼晚明公安派袁宏道等人的文學理想。他認為「詩者,人之性情也。近取諸身而足矣」(《隨園詩話》)。意即詩乃個人真性情的呈現,直接由身邊事物的觸發以尋找作詩靈感,即可成就佳句。如此作詩,方能獨出新意,自然有趣,無需一味模仿前人。
袁枚的主張在當時頗受時人歡迎,慕名而來學詩者不可勝數,有一定的影響力。而思想通脫活潑的袁枚,其生活態度亦與時人大不相同。除了提早退隱金陵閒居隨園外,他也廣收學詩的女弟子,並編成《隨園女弟子詩選》;遍嘗天下美食,撰成《隨園食單》;明明是記述「鬼怪亂神」之事,偏偏標舉書名《子不語》。因此,袁枚以其身體力行了生活美學的真義。
通過袁枚這首〈遣興〉,更可見他對作詩的看法亦極強調生活化。他認為作詩是一種投入,一旦投入便有所成,因此,「肯尋」二字標明了創作者的主動性,只要苦思冥想,總會有好詩,用心作詩便一定有詩。
但是袁枚也提出「靈犀」的重要性,作好詩的關鍵還在於「性靈」之觸發。即由生活經驗之積累中加以體會,即便夕陽、芳草這樣尋常景物,只要懂得「解用」(理解運用),都能創造出絕妙好詞。是以,用心思考與隨機觸發,兩者相合,必有所成。
因此,袁枚在此強調作詩必須「肯」主動「尋」詩,則夕陽芳草這些尋常事物,也能在隨機觸發之下,轉化為絕妙好詞。 而「解用」尤其指出個人創見的重要性,而解用之妙便在於靈感之觸發與靈活運用之巧了。
是以,「靈犀一點是吾師」指的是在生活中與尋常事物遇合時的一種態度,用心體會、隨機觸發,即可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的功夫,正是詩歌迷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