捲高褲管、拿起鋤頭,雙腳踩在土地上……宜蘭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國民中小學的學生,在老師細心引導下,個個搖身變為「小小農夫」,在綠意盎然的菜園裡,親身體驗古詩中「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真實滋味,藉由蔬果種植的DIY歷程,不只讓這群小農夫有機會以大自然為學習導師,也從中了解愛惜食物的真諦。
營養午餐 9餐吃蔬食
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國民中小學校長郭朝清表示,學校從九年前開始推動蔬食教育,從均衡飲食的概念出發,當時每周有四餐的營養午餐提供學生奶蛋素蔬食餐,到現在已經變成兩周十餐中有九餐都是蔬食餐,可說是目前全國推行蔬食餐比率最高的國中小。
除了從每周飲食中,讓學生「吃得自然」外,校方更以「融入教學」的方式,將蔬食教育從午餐延伸到課堂上,每位學生從小學三年級起就實際參與老師設計的「農作課程」,從彎腰播種、灌溉施肥的點滴過程中一步一腳印體會人與土地的密切關係。
設計課程 探討人與動物
郭朝清語重心長表示,該校從十二年前創校之初辦學宗旨即提倡「全人教育」。因此長期以來,學校一直很重視大自然的生命教育,像是在老師規畫的自然課程中,就有一堂課的主題是探討「人與動物的關係」,透過老師循序漸進的教學引導,幫助孩子深入思考「生命的意義」,而推動蔬食餐正是其中的一環。學生身體力行吃起蔬食,校方希望藉此讓孩子了解,滿足飲食需求的型態很多種,不見得一定要吃肉才能攝取營養來源。
「人不是萬物之靈,而是大自然的一分子。」郭朝清表示,希望藉由蔬食教育的多元推動,讓學生從過程中,知道如何珍惜我們所吃的每一粒米飯,進而懂得尊重生命、關懷生命、學會如何與我們所居住的這塊土地共生共存。
自然飲食 國外新趨勢
事實上,這股校園蔬食風潮不只在台灣開花結果,更吹到了國外,成為方興未艾的飲食新趨勢。屏東科技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謝寶全就說,早在兩、三年前,他前往歐洲旅遊時,就發現蔬食餐廳如「雨後春筍」般一間間冒出來,讓喜愛品嘗蔬食的人趨之若鶩,不只掀起歐洲民眾的新飲食運動,就連許多向來「肉不離口」的老美也開始愛上這自然飲食風,讓蔬食生活成為歐美人士近年來大力提倡與實踐的「飲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