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梵蓉 圖/海鵬
《心中的小星星》描述八歲男孩「伊翔」(達席爾.薩法瑞飾)在一位美術教師的引導下走出陰霾,克服學習障礙,終於重拾信心與歡樂。

無聲的抗議
伊翔是一個擁有豐富想像力,也具有美術天分的男孩,那專注於天馬行空想像的腦袋,在父親的心中卻是個無理、調皮、反叛的夢魘,在老師的眼中,他更是個不專心學習、愛搞怪的壞孩子,甚至被歸類為智能障礙的特殊孩童。在諸多的事件中,他的這些好奇心,在大人眼中竟是極大的困擾,思忖著:這孩子怎麼如此不受控制!
父親在束手無策之下,決定將他送到離家遙遠、管教嚴格的私立住宿學校就讀,希望在學校的管教下,讓伊翔成為有競爭力的孩子,但卻不知道這樣的行為,反而扼殺了他天生的想像力與才能。最終因父親的這個決定,而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他無助的以沉默來對抗這個世界,同時也向大人們做出無聲的抗議。
新任的美術代課老師,拉姆(阿米爾.汗飾)來到學校,以獨特的教學引導孩子,給孩子最大的空間去發揮創作,當他了解伊翔的狀況後,決定幫助這個孩子,並以樂觀向上的態度引導他。
期待與失望
本劇的故事題材,雖然稱不上創新,但對於看過《三個傻瓜》的觀眾而言,想必對於導演阿米爾.汗(Amir Khan)應該是不陌生的;他在劇中以印度電影慣用的手法,從音樂、舞蹈等元素,加上饒富趣味的表情與肢體語言,充滿想像力的童趣動畫特效,來表現細膩的情感外,也殘酷的揭露出一般父母面對亞斯伯格症孩子的心態與作法,給孩子自以為是的安排,期望著孩子能做到自己做不到的事,不斷的重覆著期待與失望的過程。
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朋友們,大多心有戚戚焉;或許我們都會想起自己求學時期的點滴,多半對於童年時期無法達到父母、師長們要求而感到不安,也對長年處在學業恐懼、父母情緒勒索下成長而耿耿於懷。很遺憾的是,為人父母者卻經常不自覺的延續威權、填鴨式教育,以自身的期待為準則,扭曲了孩子是獨立存在的個體,以至於造成傷害而不自知。
為人父母的,應多留意孩子是否有異於常人的地方,千萬別害怕、排斥甚至避諱自己孩子的特殊性,反而更要去了解、協助、克服,幫助孩子找出什麼是他可以做的,並加以引導,適時適地的讓小孩發揮專才;劇中的美術老師就是找到了方法,並用心去協助這孩子克服障礙;「因材施教」真的不應該只是一句口號,而是需要被確實實行的。
這部戲的對白不多,但卻讓人看見從未仔細看見的、感受從未感受到的,這些都是因為我們用「心」去看、用「心」去感受所產生的不同結果。隨著年紀增長,我們對於事物的好奇心卻逐漸地減少,無論發生任何事早就習以為常,對於周遭事物微小的變化,通常都無動於衷,把這世界視為理所當然,因循著窠臼的模式,行屍走肉的度過一生。
想像力的創造
現在請大家試想看看,如果有一天你到樹林裡散步,突然間你看見了前方路上停了一艘小小的太空船,有一個小小火星人從太空艙裡走出來,他站在路上抬頭看著你,你會怎麼想?你會尖叫、暈倒或拔腿就跑?有想過自己也是外星人,或自己在這個宇宙也是個不同凡響的存在,認為自己也是神祕的生物嗎?
我們的豐富想像力都曾在學習過程中被扼殺,又有誰想過我們生活周遭的便利,例如:電話、電燈、飛機等發明,卻都是建構在想像力的創作上。這世界是隨著「夢想」起飛的。
我們千萬別輕易去放棄任何一個可能。孩子是這世界的未來,我們的責任是協助他們、培養他們面對這世界的應變能力,俗語說:「歹歹馬,也有一步踢。」行行出狀元,別打擊孩子的自信,這就是身為父母的責任。
《心中的小星星》不單是專家學者,或是家中有遲緩兒,或自閉兒的父母所要看的電影,一般家長更是不能錯過這樣一部好片。看完本片後,相信大家對於教育這件事,會有更多的省思與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