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對父母在考慮離婚時,都會擔心對子女造成影響。為了評量特曼(美國心理學家)研究對象所受的影響,我們探究導致家庭破碎的兩種事件:死亡與離婚。特曼研究對象中有三分之一在二十一歲之前遭遇父母死亡或離婚。
父母死亡對子女的傷害當然很大,但我們驚訝地發現,童年時期父母之一死亡固然是一大打擊,但對於終生的死亡風險並沒有明顯的影響。
一般認為父母離婚似乎比父母死亡好一些,但事實恰好相反。父母離婚的長期影響通常很嚴重,對很多年輕的特曼研究對象而言,這確實是足以改變生活軌跡的危險因子。離婚家庭的小孩,平均壽命幾乎比家庭健全者少五年;事實上,童年時父母離婚是可能造成早逝的最大社會因素,且影響力會延續到未來許多年。
唐娜的父母離婚後,她與弟弟及母親同住,她的母親找到一份坐辦公室的工作,唐娜的生活似乎沒有多少明顯的破壞。大約在唐娜學開車時,她的母親再婚。不久之後唐娜去讀大學、上班,建立自己的家庭。菲力普十三歲時也是父母離婚,他和父母都很親,依據他的敘述,父母離婚在他的人生當中是一件大事情。父母離婚後他也是與母親同住,但菲力普的母親不同於唐娜的母親,必須很辛苦工作才能勉強維持生計。菲力普原本就比較容易焦慮煩惱,父母離婚的壓力以及之後的欠缺穩定性讓這個傾向更惡化,從軍後他比較能直接掌控自己的生活,這必然讓他感到些許安慰。軍中生活很有規律,相當適合他,這樣的生活過了很多年。但一九五○年他告訴特曼,他覺得沒有充分發揮潛能,對工作不太滿意。菲力普一九七四年死於心臟病,享年六十四歲。
父母離異 對男性影響大
婚姻與離婚對兩性有不同的意義,因此我們依性別分別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小時候父母離婚的男性尤其可能死於意外或暴力;顯示長大後變得比較魯莽。但不論男女,都比較可能因各種因素早逝,包括癌症、心臟病、中風等。
大量的菸酒當然對健康有害,我們發現,離婚之子比健全家庭的小孩更容易抽菸、喝酒││尤其是抽菸。健全家庭的男性有三分之一以上不抽煙,相較之下,離婚之子只有四分之一。女性不抽菸者的比例是二比一;來自離婚家庭的女性成為重度吸菸者的比例,是健全家庭者的兩倍。
離婚家庭的女性易成為老菸槍這項因素,很有助於解釋她們的高死亡風險││從早年家庭穩定性的崩解,便可以想見不健康的長期生活模式。其他的研究已證實,父母離婚會讓子女的短期風險提高,我們的發現則是指向真正長期的影響。流行病學的研究顯示,父母離婚的小孩罹癌的風險會增加,尤其是與菸、酒、性關係混亂有關的癌症,我們的研究結果也與此相符。
小時候經歷過父母離婚的人,本身離婚的機率會高很多,後者的衝擊讓當事人的死亡風險提高不少,這個模式對男性的傷害尤其大,也是我們這次研究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一個人對人生與成就的滿意度,與調適力很有關係。特曼研究對象到中年時對自己感到滿意且有成就感的人,比較不受童年創傷的影響(尤其是男性)。這聽起來好像不足為奇,但有一點讓人很驚訝:只有離婚之子因為這種滿足感而享有更長的壽命。父母婚姻健全的人當然也會因成就感的高低,而影響他們對自己的看法,但是完全不會影響其死亡風險。這樣的差別,顯然是因為他們面對了父母離婚的挑戰,使性格更加成熟,而對健康有所助益。也就是說,能夠發揮韌性克服困難的人比較長壽。
在今日的美國社會,約半數的婚姻以離婚收場,第二次與第三次婚姻的離婚率更高。在特曼研究對象小時候,離婚率還沒有這麼高,父母離婚比較會讓小孩被貼標籤與感到不安;相較之下,現在的離婚之子較少被貼標籤,和別人一樣可以交到朋友。但即使離婚已是家常便飯,研究顯示還是會對小孩造成創傷,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提高嗑藥的機率等等。
從這個角度來看,現在的小孩與特曼研究對象並沒有太大的不同│家庭破碎在今日不僅對經濟、幼兒與青少年短期的身心健康是一大威脅,對於長期的健康與幸福也會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