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琰綜合外電報導】日本關西和歌山縣熊野三山—本宮大社、速玉大社、那智大社三座神社,平安時代後期,由於阿彌陀佛的淨土信仰盛行,歷代天皇前來參拜,鎌倉時代以後,庶民也踴躍朝拜,留下諸多那智參詣曼荼羅圖的古繪本。西元二○○四年,熊野三山及熊野參詣道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目前,有眾多參詣者前往朝山,為日本東北大地震災民祈福。
熊野三山現存有描繪中世紀以後的觀音信仰、教化參詣寺社的圖畫,熊野那智參詣曼荼羅圖是其中之一。那智參詣曼荼羅圖,是西元十七世紀江戶時代的紙本圖,長約一百五十四公分、寬約一百六十公分,繪有日輪、月輪,還有那智瀧、那智山社殿,白色裝束的參詣者、御師高野聖僧琵琶法師等人物,以及年中行事祭禮等,對研究美術、宗教、民俗、建築史的具有極高的價值。
據說,熊野彼岸有觀音淨土,而航渡至普陀山稱為「普陀洛渡海」,人們相信,一心念佛即可航渡至佛國淨土。圖上左側的建築物為普陀洛寺,在神社參拜道入口正門,僧信與住持合掌道別,漂浮在海上的是渡海船。
橫跨那智川的二之瀨橋,是信眾前往那智向菩薩化身的熊野神進香的通道。人們先在橋頭的熊野川淨身,再接受僧侶的驅邪儀式,才得以進寺參拜觀世音菩薩。
大門阪為那智大社入口處的斜坡,至今仍古杉林立,斑駁的古道蜿蜒。與大社相鄰的青岸渡寺,傳說是觀音靈場巡禮的起點,那智山是熊野三山詣的終站。圖中還描繪廟宇的修復過程,信眾奮力將木材搬運到社殿後,在那智的田樂和神樂聲中興奮起舞的情景。
為入山修行的僧侶引路的行者所參拜的建築物是阿彌陀寺,其五輪塔旁邊是唐代東渡日本高僧應照大師的荼毗地。應照大師來到熊野,每日在那智的妙法山阿彌陀寺誦讀《法華經》,修行不倦,只進食松葉,圓寂後火化,往生極樂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