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高雄訊】八八風災後,有一群拍攝紀錄片的導演,深入受創嚴重的高雄市那瑪夏區,用鏡頭記錄漫漫重建路,見證災區重生歷史;曾獲金穗獎的蔡一峰,用鏡頭陪伴族人等待那瑪夏的彩虹。
蔡一峰一九六一年出生於台中,曾擔任電視台記者、特派員,二○○○年開始拍攝紀錄片,二○○五年全心投入紀錄片工作,並在文藻外語學院、高雄第一社區大學、高雄市立空中大學等校教授相關課程。
長期關注原住民議題的他,曾以紀錄片《誰來聽我說》獲得金穗獎「最佳紀錄影帶獎」,這部片記錄著花蓮泰雅族人,利用簡單的繩索護具,穿梭在險峻的懸崖峭壁間,從事為易坍山壁噴漿補強的驚險工作,猶如台版「蜘蛛人」,在陡峭的山壁上,為生存懸盪。
蔡一峰指出,新聞講究客觀,紀錄片強調主觀;新聞工作帶給他的影響,在於「觀察力」及「融入力」,讓他能在短時間和當地族人打成一片,很快進入主題和拍攝的狀態。
「先有素材,才有腳本」,蔡一峰表示,紀錄片並非「安排式」,通常是「先拍再說,後面再來思考影片結構」,一般採「蹲點式拍法」,長時間經營和在地人物的關係,他形容紀錄片「充滿變動性,所以有無限可能」,他認為這就是紀錄片迷人的地方。
蔡一峰指出,八八風災紀錄片的拍攝,有原民會、文建會、公視等委製的,也有由台達電、余紀忠基金會等民營機構投資的,主題多圍繞在「重建」及「安置」等問題,題材相近。而拍攝時間長、民族性不同等因素,則是拍攝上的挑戰,也導致一定的拍攝難度。
蔡一峰以那瑪夏為主題的紀錄片作品,已完成三十分鐘左右的短片《畫房子》,以及一個小時左右的《看見那瑪夏》,預計將推出四到五部那瑪夏系列紀錄片,目前著手進行的是第三部,希望藉由鏡頭,呈現那瑪夏重生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