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最近掃墓、祭祖、神明繞境活動絡繹不絕,民眾大量燒金紙、放鞭炮、煙火,造成空氣汙染,對健康也有影響,商家為了生意大量囤積,有如不定時炸彈,環保單位不斷接到反映,要求勸導取締。
但環保署多年來推動金紙減量、集中焚燒、網路祭拜等替代方式,成效不彰,不少民眾認為,燒金紙、放鞭炮等傳統方式才能表達祭祀誠心,環保機關頗為難。
環保署推行環保祭拜多年,每年清明節、中元節前後,皆透過各縣市環保單位,宣導紙錢、香枝、蠟燭、鞭炮等祭祀用品,在燃燒過程會產生懸浮微粒、重金屬、揮發性有機物等致癌物質,可能刺激眼睛與皮膚,除增加慢性中毒、呼吸系統疾病的疑慮,還會影響肺功能。
環保署呼籲,民眾可利用集中焚燒紙錢、以大面額紙錢減量焚燒、或將紙錢費用捐助社福團體,回向給祖先等方式替代。
環保署空保處處長謝燕儒表示,焚燒紙錢造成的空氣汙染,可依空汙法開罰,但由於祭祀方式為傳統民間習俗,對環保稽查人員而言,取締焚燒紙錢,猶如面對環保與民間習俗間熟輕孰重的兩難,過去僅在民眾陳情時,稽查人員才會出面取締。
謝燕儒指出,全面禁止民眾燒金紙的難度較高,過去也僅有清明節、中元節等需長時間、持續性、大量露天燃燒的情況,才有機會取締開罰。不過,不少民眾多次透過網路,盼環保署能加強取締。
環保署統計,推動環保祭祀以來,民國九十四年至去年的紙錢集中處理量,由一千六百九十五公噸,提高至一萬一千兩百三十五公噸,處理量提升八成五,顯示民眾接受度愈來愈高。
近年在重要民俗祭祀節日來臨前,也加強宣導民眾利用網路,透過線上點燭、拜香、三牲素果祭拜,之後再由地方環保單位統一舉辦法會,將祭祀造成的汙染減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