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空見」入不思可思議境,了知佛性(法性、空見)本自具足,只是我及眾生,被塵勞覆蓋清淨本性而不能自知。假使識知「我、佛一如」的法性,即能發起度化眾生的慈悲心(二發大心)。令我及眾生俱破此空見,本性空寂,清淨如虛空,依此善巧安心(三善巧安心)。又←破一切所執(四破法遍)。於諸見中,了知「苦、集」是塞,「道、滅」是通等諸法(五識通塞)。
又於「空見」不動,修三十七助道品,成就「空、無相、無作」之三三昧(六修道品)。若菩薩不能入三昧者,應發大誓願,於諸見而不動;並行懺悔以助開證此空慧(七助道品)。菩薩於所證之階位,清楚明白,不會濫稱獲得上境(八明次位)。菩薩至此安住於法性之空寂中,不為內外塵所動壞(九明安忍)。亦能隨順法性,不生法愛,沒有頂墮(不進不退)現象(十離法愛)。至此,菩薩心心寂滅,流入薩婆若海(指了知內外一切法相之智,乃佛智也),直至道場,成無上正等正覺。
在「十境」中的第八增上慢境、第九二乘境、第十菩薩境,智者大師只列章目而無解釋,推測原因有二:(1)從歷史觀點而言:《摩訶止觀》是西元五九四年,在荊州玉泉寺,結夏安居中所說,講到第七正修「諸見境」時,適以結夏安居結束而停課,故後三項,尚未講完而結束。(2)就修行境界而論:後者的諦義,非一般修持所需要,此乃證道以後,自然而然會知道的境界,故不須提及。
《摩訶止觀》的組織十章:大意、釋名、體相、攝法、偏圓、方便、正修、果報、起報、旨歸,前七章是「即俗而真」,第八「果報」章「即真而俗」,第十「旨歸」是「非真非俗」。觀為「默」,其餘八章為「說」,旨歸是「非默非說」;從第一章「大意」至第七「正觀」為因,第八章「果報」為果,第十「旨歸」是「非因非果」。又,從「大意」至「果報」為自行,「起教」為化他;「旨歸」是「非自非他」。前八章是「廣」,旨歸是「非廣非略」。
凡是止觀,皆以大乘圓頓為體,「自行」為宗,「化他」為用。《摩訶止觀》的十廣組織,其結構的廣大圓滿、教觀雙資的完備,令人驚歎不已!本文乃依《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而消文、釋義,並作小幅度刪減,祈請方家指正!
(本專欄全文結束,五月推出新專欄《妙法蓮華經》,每周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