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嘲謔一個人不切實際的異想天開,或錯綜複雜的邪思妄想,就說他是「想入非非」。
此成語實源自佛經中的「非想非非想天」或「非想非非想處」。在佛教中,對世間的認識分有「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其中以無色界為最高,此界無空間高下之別,但有果報的勝劣差別,因而分為四階級,即「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四空處,又稱四無色天:第一「空無邊處天」;第二「識無邊處天」;第三「無所有處天」;第四即為「非想非非想處天」,乃諸天最高勝者,亦即三界中的最高天,故又稱「有頂天」。
佛世時的外道則以此「非想非非想處天」為修行的終極境界,因為三界中修習的定相,以此為最高,故名「非想非非想處天定」。如《佛本行集經》所述,優陀羅羅摩子以此天為最上解脫,並曾教導悉達多太子修習此定。
《楞嚴經》中形容此天的眾生是:「如存不存,若盡不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另據《俱舍頌疏‧世間品三》說,此天乃諸天之首,其中眾生定力甚深,已經沒有「粗想」,但也並非暗昧無想,還是有「細想」,故稱「非想非非想天」。
由於能入識無邊處定是「有想」,能入識無所有處定是「無想」,若能超越「有想」與「無想」而安住之,即為「非想非非想」。所謂「非想」,即捨離一切思想念頭;「非非想」,則是連一切都不想的念頭也沒有。遠離以上二種心境,處於絕對空寂靜止的狀態,即是「非想非非想」(略稱「非非」)。一如唐‧駱賓王之詩:「我出有為界,君登非想天。」故「想入非非」,乃指非一般世間智慧所能及的精神境界。
然而「非想非非想處」,卻從「無法以思想企及的精神境界」,衍為一般成語使用時,意思卻大相逕庭,成了「脫離現實的胡思亂想或是邪思惡念」。如:「這句話的語意曖昧,容易令人想入非非。」故運用此成語時,當明原義,勿令本成語由崇高的境界淖溺猥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