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瑜綜合外電報導】中國四川省重慶華岩寺藏經樓,典藏萬餘冊經書古籍與上千幅名家字畫,其中最早的溯至四百餘年前。在歲月變遷下,許多古籍的破損程度嚴重到僅輕輕碰觸即成碎紙。寺方三個月前開始進行經書字畫拯救計畫,在上月三十日首度對外公開九件修復作品。
華岩寺藏經樓以收藏各版本經文數量為最,由於清乾隆六十年(一七九五年)前的藏經如今已相當罕見,不少經書還是國家級重要歷史文獻,其中部分記載巴蜀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歷史古籍,都是孤本。
明末清初刊刻的大藏經《嘉興藏》,在全世界(不論寺院或圖書館)僅存十一部,中國寺院有三部,華岩寺是保存《嘉興藏》的三座寺院之一。
由於經書字畫的數量龐大,因此修復至少須三年時間。專家依據一套嚴格流程,將破損古籍碎片重新附粘到現代工藝紙張上,有些字畫限於紙張質地僅能拼湊出部分,例如一幅清光緒年間巴蜀畫家樊世珍所作的長一百七十六公分、高九十三公分的紙本水墨尤其引人矚目。巨畫除左上角一首七言絕句和署名外,其餘畫面是條巨大的鯉魚,活靈活現,這是華岩寺住持道堅法師拼湊破損的紙碎片後而成。修復專家品評說,僅以一魚置於六尺紙上,畫史上很罕見,且其運筆潑墨之瀟灑,詩律書風之穩健,令人歎服。
華岩寺待古籍字畫修復後,擬修建收藏館,將這些珍貴的藏品分類,並以恆溫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