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為帝,帝為僧」,是講明代兩位帝王所經歷的大事。
明太祖朱元璋,少年家貧,偏偏又遭逢親人相繼死亡,無依為靠的他,只得進入安徽鳳陽皇覺寺為僧。然而在寺中僅僅五十天,就因時局動亂,寺主罷僧飯,不得不離寺化緣度生。三年後重回寺中,見殿宇已塌毀,再度悲痛離開。
元順帝至正十二年(一三五二年),朱元璋投奔紅巾軍郭子興,深受栽培提拔,至正十六年,攻下了集慶,改名為應天府,這時他已被稱為吳國公;不久,再擊敗陳友諒、平定了南方,接著北伐勝利;一三六八年八月,攻克大都,推翻元朝,統一了全國,建立了明朝,改元洪武。朱元璋這位出身為僧的帝王,成為明代第一位皇帝。
大明第一位皇帝明太祖正式為帝後,封馬皇后所生的嫡長子朱標為太子。宮中妃嬪很多,連早期所封的九王外,共有二十四子。洪武十五年八月,馬皇后病逝;太子標亦無壽,洪武二十五年夏也去世了,當時太子標已生五子,嫡長孫早逝,次子允炆十歲,聰明賢柔,於是立他為皇太孫。這正是明代「僧為帝」及「帝為僧」故事的開始與延續。
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病危,遺詔命皇太孫允炆嗣位(年號建文,即建文帝、明惠帝),並詔命儲王,不得入京奔喪,各自在封地設祭。這道遺詔看似無情,但主要用意,就是防止已經封王,而有相當權勢的叔輩們,在大喪期間乘機作亂。
但儲王對於這道命令,極不愉快,認為父皇仙逝,不能赴京祭拜,有失國家體制,於是怨聲四起。新繼位的太孫允炆,此時已廿三歲,恭儉賢淑,朝中有極多助其掌權者,如齊泰、黃子澄等人雲集。而此時,燕王棣身旁也有一位智慧極高的「輔君僧人」出現,這位僧人就是道衍,這是必須一提的。
道衍法師除在佛學領域聲譽卓著,在學術上,無論陰陽、術數、兵略、命相之學,也有極有研究。洪武十六年時,由左善世宗泐法師推薦給明太祖,太祖正在為兒子選師,立即派任為最鍾愛的五子燕王棣的師尊。後來,燕王棣終其一生,無一不信賴道衍。明史中記載:「道衍定策興兵,及轉戰各地。在軍三年,戰守機事,皆決於道衍。」
建文元年,建文帝採納齊泰、黃子澄之議,整肅諸王,漸削諸藩王之權。燕王早因不能去京奔喪,十分憤恨,再加上不滿朝廷削藩措施而起兵叛亂,自稱為「靖難軍、清君側」,史稱「靖難之變」。
戰爭延續了三年多,燕王率領的靖難軍,破了應天(南京),攻至金川門外,局勢已相當危險,建文帝想要拔刀自盡,少盟王鉞在側,立即阻止並伏奏:「陛下不可輕生,昔日高皇帝臨終前,曾把一個箱篋,付與掌宮太監,並深切交待:『他日子孫若有大難,可開篋一視,其中自有方法。』」
建文身邊的官員,都認為「大難已到」,因此速速將此篋打開,只見有度牒三張,一名應文,一名應能,一名應賢。另袈裟、僧帽、僧鞋齊全,薙刀一柄、白銀十錠,以及朱書一紙,寫著:「應文從鬼門出,其餘人從水關御蒲出行,薄暮時會集於神樂觀西方。」
翰林院編修程濟立即取出薙刀,為建文祝髮、換上僧衣。吳王教授楊應能,監察御史葉希賢,不僅名符度牒,兩人也願追隨建文,祝髮更裝,準備出走。此時宮中已裂火熊熊,皇后投火自盡。建文帝痛哭不止,由鬼門而出。所謂的鬼門,是一座內城中的矮扉,僅能容一人通過,隨帝者共九人,後陸續出了門扉。門外御溝中有一小舟,已等候多時。舟中有一道觀裝束老人駕船,他正是神樂觀住持。
這時的建文帝,已是僧人應文,和陪同僧應能、應賢等九人,由湖南轉四川,再到雲南,投奔西平侯雲南總兵官沐晟;十幾年後,再入廣西,仍然飄遊不定,先住南寧,後轉思恩州。最後遇知州岑瑛出巡,遭其隨侍追趕,最後才說:「我是以前的建文帝,遊方至此,現已衰老,極欲骸骨還鄉。」
岑瑛聽後,驚駭異常,急稟報御史,派專人陪送到京師,眾人皆稱其為「老佛」。
老佛回至帝鄉時,已是明英宗為帝時的正統五年(一四四○年),距離離鄉時的建文四年,已整整三十八年,周遭沒有一人能認識「老佛」了。
一位年事最高的老太監,曾經是建文帝時代,負責侍膳的太監,被帶來見老佛。老佛立即認出其身分,高喊著「吳亮,你是吳亮,還記得我嗎?我當年用膳時,曾吐出一塊肥肉在地上,你竟伏地舔食,記得嗎?」吳亮聽到這話,悲慟萬分,不禁大哭失聲,引得眾人都異常感動。
英宗特允老佛住在京都,一年多後老佛去世,據說葬在現在的北京郊外,不樹不封。
建文帝以僧人身分,流亡天涯的生活,為什麼沒有被追捕?始終是一件令人無法猜測的疑團。很多人相信,一切的經過,就是前文中特別提到的││是明成祖最信任的道衍法師的智慧計畫。也就是說,建文帝的倖存,都是他多方努力的結果,甚至接著而來的,「鄭和七下西洋」,都與保護建文帝有關。
鄭和第一次出國下西洋,是在永樂三年向東南方海上航行,而建文帝一行人是走向西南方而去,這是一個永遠都不會碰面的機遇,也是一個高智慧,分散各方注意力的方法,其結果,也正如道衍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