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論》記載(大正三十‧三九中):「聲聞如何觀十二緣義?乃說常、無常等六十二見。」執著常、無常之見解,皆屬無明,若知是無明,就不會生起「執取、占有」,即是聲聞法中的十二因緣觀。《法華經》(大正九‧十三中)載:「樂獨善寂,求自然慧;此智慧善寂,能滅除六十二見。」(注{1})
又觀:剎那的心生起空見,即具足四諦;此空見的心,是有?是無?若是「有」,即是「有」支,有從「取」生,取從「愛」生,愛因「受」生,受因「觸」生,觸由「入」生,入由「名色」,名色由「識」,識由「往業」(行),業由「無明」。
「無明」是過去的「顛倒」,執著「有、無」的一切見解,即成現在的「色身」;今再生起諸見,造就善惡諸行,此為未來「名色」(色身)之因。若能了知無明體性,空無自性,本不真實。因妄想因緣和合而「有」,既知顛倒,就沒有「無明」的煩惱了。既然沒有「無明」,就不會再有老死的輪迴。既然沒有空見無明、老、死,即能破除三界二十五有的煩惱,更進一步修斷習氣,是名「空見生辟支佛界」。
三藏菩薩界
菩薩識知四諦因緣,深知「苦、集」是病,「道、滅」是藥。知道藥方、病因,故能發起「令眾生離苦得樂」的大慈悲心。六度的行持,也是如此!若執取空見而布施,乃是魔施;應當捨離此空見,而行布施。若執取空見持戒,則與持雞狗等戒之外道相同。若執取空見強行修忍,是心中力量不足,因畏懼他人故忍;這樣的忍辱或行精進的方式,則容易墮入三惡道,所獲得的禪定,也多是鬼通。依此空見所修的智慧,則不出世間智慧的範疇。若能離此空見,則能成就六度波羅蜜,若機緣成熟,即坐道場,斷惑成佛。此為「空見生六度法界」。
通教二乘、菩薩界
又觀:執取空見即是無明,而無明法性即是「空」。故從無明所生的一切「苦、集」,皆不可得。二乘人深知「苦、集」即是空,斷苦入滅。菩薩深知空,發慈悲願行而廣濟眾生。菩薩雖度眾生,如度虛空,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或是智慧度眾,或是斷惑成智,皆是菩薩的「無生法忍」(信受通達諸法實相)。此為「空見生通教法界」。
注解:
六十二見:一般指古代印度外道所執之六十二種錯誤見解。經典中有多種詮釋,請參閱《佛光大辭典》。(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