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三十多年前,我在普門中學任教的時候,看到大部分的學生都活在升學的壓力之下,難免有焦慮的情緒與抱怨之聲。我在教學之餘也不斷鼓勵他們勇敢面對壓力,迎接人生的挑戰。有不少學生問我:「老師!讀書只是為了升學?為了考試嗎?生命的意義究竟何在?」期盼著我有個現成的答案,能解除他們心中的疑惑與焦慮。記得當時我引述了一些古聖先賢的睿智箴言,以及近代偉人的名言,嘗試解答學生心中的困惑,但是學生聽了以後都表示,這些言辭他們也都耳熟能詳,但是都無法引起內心的共鳴,焦慮、疑惑與徬徨仍在。
學生的疑惑與徬徨讓我重新深思,如果「生命的意義究竟何在?」只是一個問答題,那麼,它可能有答案,也可能無解。即使有答案,恐怕也很難放諸四海皆準,更無法讓所有人都滿意。因此,雖然古往今來不斷有哲人智者,提出他們嘔心瀝血的一得之見,但是都無法徹底解除眾人的疑惑。後來我深入思考了很久,逐漸體會到,其實「生命的意義究竟何在?」並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問答題(question),而是一項生命的探究(quest),所以「沒有答案」,或者嚴格地說,可能會有很多種不同的答案,而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就如《易經繫辭傳》所云:「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面對生命的課題任務,我們需要的不是撿現成的答案,而是不斷地追尋與探索(search and re-
search)。
之後,當再有學生問我有關「生命的意義何在」這樣的問題,我就很誠懇地對他說:「生命的意義在於不斷地、深入地探索生命的意義。」結果幾乎所有的學生聽了以後都大笑不已,說:「這是什麼答案,老師!您不是在塘塞我吧?」我說:「正好相反,我就是不願意找一個格言式的標準答案或陳腐之言矇混你,這可是我在夜深人靜時,反覆思考、深思熟慮之後的肺腑之言吶!怎麼會是搪塞你呢?」我接著舉孔子為例,子曰:「吾十而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孔子以他個人的學思歷程,說明了人生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生命經驗與體會,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吾人對於生命意義的解讀與領悟也會不斷地深化。因此,我不得不說:「生命的意義在於不斷地、深入地探索生命的意義。」
近年來,對自己的說法我又找到了新的論據,在有線電視頻道中,例如:Discovery, National Geographic, Explorer……等知識性頻道,有許多內容很好的節目,包括:科學新知、宇宙奧祕、生物奇觀、大自然探險……等等。在這些節目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精采的內容與生動的畫面。其實在電視螢幕的背後,有許多科學家、生物學家、考古學家、探險家、攝影師、嚮導……等等,為了探索大自然的奧秘,以及實地觀察、捕捉生物奇觀的珍貴鏡頭,而身歷險境,上窮碧落下黃泉,深入叢林、大海、荒原、沙漠、南北極地…等等;凡此種種的探險行動,都是要冒著生命的危險,才能完成艱鉅的任務,我們也才有機會欣賞到那些珍貴而且精采的畫面。就連大自然的科學知性活動,都需要不斷地深入探索,更何況是「生命的意義」此一重大課題,能不探索乎?
若欲窮究「生命的意義究竟何在?」此一大哉問,這不僅僅是一個義理探索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生命實踐的課題,我要懇切地與大家分享一隅之見:「生命的意義在於不斷地、深入地探索生命的意義,同時努力活出自我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