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安徽省是中國大陸「文房四寶」的重要產地,當地生產的宣筆、徽墨、宣紙和歙硯的材質精良、製作工藝佳,但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如今面臨傳承人才及原材料短缺的問題。
安徽的宣筆、徽墨、宣紙和歙硯因悠久的歷史、良好的材質及精細的製作工藝,在海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製作工藝也被列入大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大陸徽墨大師項德勝說,學習徽墨工藝艱苦,「現在收一個徒弟都難」。
此外,原材料短缺是影響文房四寶傳承的重要因素。歙硯傳承人溫鑫說,經過一千多年開採,歙硯的原材料江西婺源龍尾硯石已經非常「稀缺」。
而徽墨的原材料松煙,是燃燒松木取得,但因影響環境,松煙生產已受限。
至於宣筆,狼毫筆生產需要黃鼠狼尾毫,因受野生動物保護法制約,收購日益困難,製作真正的狼毫毛筆工藝正在失傳。
安徽涇縣生產的青檀樹皮和沙田稻草是製作宣紙的必備材料,但隨著當地農業結構調整,青檀林地逐年荒蕪。
為解決工藝傳承難題,當地文化部門聘請大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到職業學校講學,向年輕人傳授製作工藝,但效果不佳。項德勝認為,如能從政策層面引導更多年輕人學習傳統工藝,把製作文房四寶當成事業,就能避免後繼無人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