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在ECFA簽署之後,經濟議題已經談完了,接下來,政治協商的議題橫陳眼前,但是還不到碰觸的階段,因為雙方合作的基礎和互信都還沒達到相當程度,尤其台灣內部的共識還沒成形。
台灣經過五都選戰之後,雖然表面維持三二平盤,但藍軍總得票數已經逆轉低於綠軍,綠軍在選戰策略上保持避談台獨的一貫態度,藍軍選後也檢討兩岸政策是否走得太快。畢竟二十年來,台灣主體意識逐漸上升,大多數人選擇維持現狀,藍綠都必須向中間偏右的多數民意靠攏,因此,台灣內部的兩岸共識也進入盤整期,藍綠都在調整中。
對北京來說,統一是目標,在文化教育簽訂協議之後,緊接著就是政治協商,但是台灣維持現狀的聲音相對提高,因為台灣人民不想要那種半專制社會,也就是說大陸的民主化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兩岸民眾的思維和生活方式都還有很大差異,北京必須耐心等待。事實上,北京對於陸委會主委賴幸媛提出的「七大核心利益」,回應非常克制。
在二次戰後的分裂國家中,雖然海峽兩岸沒有像東、西德驟然融合,也沒有像南北韓領袖會面多次的紀錄,但是兩岸間穩健前行的腳步,即使在扁政府的鎖國時期,也都還維持著第二軌的互動管道,或許這就是中國人「慢工細活」的工夫吧。
兩岸間的互信基礎還有待深耕;東京影展、楊淑君事件的發生,顯示擦槍走火在所難免,狹隘民族主義或地域主義的思維在互信不夠的狀況下隨時迸現,和平的基礎需要更深更廣。目前兩岸涉過淺水區後,已沒有回頭路,台灣和大陸之間的關係益加緊密,大陸也不能動輒拿武力來要脅。慢慢的,經過盤整期後就要面對主權問題。
兩岸領導人都說過,中國人有智慧解決自己的問題。截至目前為止,兩岸關係在理性、友善的氣氛下互動。
明年,大陸換領導人,台灣也要進行總統大選,值此盤整之際,最需要的就是耐心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