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為什麼同學在一起時,我總是和大家格格不入?我自認並不難相處,同學卻都覺得我鑽牛角尖,我也很想有一天能和同學說說笑笑、打成一片,請問如何讓自己的心胸寬闊?
福報禪師答:有個初學佛者問一位高僧:「要如何修『不倒單(佛教名相,指終夜打坐用功的修行方法)』?」高僧回答:「不要倒」。意思是,很多看似高深的修行法門,其實說穿了,就是一個道理而已,那就是身體力行。
要如何讓自己心胸寬闊?簡單說,就是「把心量放寬」,看似簡單,其實不易,因為這裡頭有個很重要的關鍵,那就是「自己」。
經典裡有個譬喻故事說,有個脾氣不好的人,一日,經過鄰家聽見兩位鄰居正在談論他的暴躁,此人一聽當下破門而入指責鄰居、作勢要打,鄰居好言勸他不要生氣,他煞時臉紅脖子粗,氣沖沖地吼道:「我哪有生氣!我哪有生氣
!」
我們都有可能犯了同樣的毛病而不自知,佛教最常教人的是「放下」,但是「提起」與「放下」之間,摻雜了太多凡夫的分別計度,要放下談何容易?於是便有了另一種讓自己不那麼計較的法門,那便是「反觀自心」。
如何反觀自心?一位做社會觀察的人,針對兩個家庭做調查—為什麼做為鄰居,一家和樂融融,一家卻爭吵不斷?調查後發現:爭吵之家,人人都是「好人」,終日指責別人不好:「杯子亂放害我揮手砸破」、「菜怎麼煮的害大家吃得辛苦」…;和樂之家則人人都是「壞人」,遇到事情先檢討自己不好:「我不好,我走路不小心揮到杯子」、「都是我不好,沒說清楚我想吃的口味」…。
星雲大師常常開示大眾,要抱持「你大我小」、「你對我錯」、「你有我無」、「你樂我苦」的心與人相處;要以「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為生活信仰修行,能夠以前者的教示來反觀自省,以後者的教示來積蓄善緣,你就是給得起的人,能「給」得歡喜,自然生出無限心量,胸容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