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葬風行 5千先人化春泥

 |2011.04.05
1297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報導】今年清明節,大陸民政部二度推出「殯葬綠皮書」,準備大力推動綠色殯葬觀念,面對這股全球趨勢,台灣早在十幾年前就推行「環保自然葬」,其中以樹葬、花葬較被接受,預計今年還要再增加十幾處環保葬區。而在倡導火葬方面,去年遺體火化率首度突破九成,顯見台灣人的殯葬觀念逐漸改變。

每年春暖花開的三、四月,是華人慎終追遠、清明祭祖的時節,台灣人傳統上喜歡墓葬,不過,因為台灣地狹人稠,內政部除了提倡火葬,並於民國八十年引進環保自然葬觀念,九十一年立法管理。

隨著民眾看待生死逐漸豁達,加上墓地一位難求等因素,民眾近年已大幅接受火葬。據內政部統計,遺體火化率已由民國八十二年的百分之四十五,提升至九十九年的百分之九十點零四,是世界第二,僅次於日本。

在環保自然葬方面,這幾年環保觀念興起,也有五千兩百多位往生者「響應」,其中以在公墓內樹葬、花葬、灑葬最多,將近三千位。

內政部指出,環保自然葬指的是當人往生後,以火化的方式將遺骸燒成骨灰,之後不做永久的設施、不放進納骨塔,亦不立碑、修墳,讓骨灰化作春泥、回歸大地。

台灣有不少名人「身體力行」環保自然葬,包括已故的前法務部長陳定南、舞蹈家羅曼菲、廣告界名人孫大偉選擇樹葬;已圓寂的聖嚴法師、已故作家曹又方與前中油董事長陳朝威選擇植存;已故作家柏楊、哲學家方東美、推廣國語運動的吳稚暉選擇海葬。

內政部民政司司長黃麗馨表示,全台目前有十一個墓園可以進行樹葬或花葬,預計今年還會再增加十幾處,而台北、新北市、桃園的聯合海葬將在五月中舉辦,已有人報名,顯見台灣人逐漸接受環保自然葬,讓先人的大愛,滋潤整個大地,並把有限的資源留給後代子孫。

採取環保葬後,親人骨灰已無實際的存放地點,許多民眾質疑如何追思祭拜,民政司說,台北市、台南市、高雄市、宜蘭縣和金門縣政府考慮到這點,提供「生命紀念網」,讓民眾可透過網路追思祭拜。

至於民眾擔心先人無法入土為安,民俗學者認為,入土不見得是必要選項,重要的是往生者與家屬是否心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