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台灣觀光業的產值雖僅占GDP(國內生產毛額)百分之三點六,名列世界觀光旅遊委員會(WTTC)統計全球第三十七名,但切勿小看這百分之三點六的產值,因為它對台灣GDP的貢獻,竟與石化業不相上下!事實上,去年台灣共迎接五百五十六萬名國際觀光客來台旅遊,為國家賺進新台幣二千六百億元的外匯存底,而全年國民國內旅遊總數突破一億人次,所創造出來的經濟產值,更高達台幣二千五百億元,對國家整體經濟成長貢獻良多。
駐台美軍
開啟國際觀光之門
若以西方「現代觀光」的標準來看,台灣大眾觀光設施的雛形,大抵形成於日治時期的鐵道旅遊部門,但從歷史的軌跡來看,台灣的觀光事業正式發展於國共衝突結束遷台,民國三十九年六月韓戰爆發後,美國決定資助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成為韓戰的後勤基地,使台灣成為駐台美軍度假勝地,連帶開啟了台灣的國際觀光大門。
民國三十八年,政府頒布「戒嚴法」,對國人出國觀光採行諸多限制,一般國人申請觀光護照及國外觀光簽證也難如登天。民國四十六年,交通部雖成立「觀光事業委員會」(觀光局前身)參加世界觀光組織,但主要任務僅為「引入美日港等外國觀光客」來台觀光,並未積極推動國人出國觀光。
同年,政府頒布「勘亂時期台灣地區入境出境管理條例」,對國民旅遊更多所限制,原因在於當時的台灣社會,是一個政治力高張、經濟力及社會力低落的時代,「勤儉建國」是一般人民的生活指導原則,因此少有人關心逸樂取向的觀光旅遊政策。
救國團
開發國內觀光人口
值得一提的是,從民國四十二年至六十八年開放海外觀光為止的三十多年間,台灣每年寒暑假最重要的學生及青年遊樂活動之一,便是參加「救國團自強活動」,以民國六十八年為例,參加總人數便到達二十一萬九千六百多人,為後來台灣觀光人口呈「爆衝」成長的現象,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九八○年代以後,台灣受惠於十大建設、十二項建設、推動科學園區,逐漸改以技術密集產業代替勞力密集產業,並以出口為導向,國家經濟快速崛起,國民所得迅速增加,躋身最富裕的亞洲四小龍之列,國人出國旅遊人數逐漸多於來台觀光人數,而且相較於外國人入境人數緩步成長,國人出境人數在十年之內爆升六倍,爬升異常快速。
在此同時,台灣島內的觀光建設也同步迅速發展。事實上,一九八○年代以後,因應國內休閒需求增加,觀光產業從提供以日、美為主的國際觀光市場,逐步轉為提供以國人休閒為主的國內旅遊市場,也帶動國內觀光產業蓬勃發展。
據觀光局的統計,開放國人出國觀光後,台灣地區的旅行業者從個位數迅速增至一九九○年的一千一百十三七家,其中近一千家以辦理台灣旅客出國旅行為業,相對的,以接待外國旅客來台觀光業務者只有一百三十一家。
就以去年為例,儘管國際金融風暴餘威尚存,但台灣計有九百萬人出國旅遊,由此可以推估,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台灣人,在全世界各地觀光旅遊、公務旅行、參加會展活動、義工旅行、打工度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