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一直是人類健康的大敵。台大醫院副院長、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台北區指揮官張上淳表示,早年的傳染病如霍亂、傷寒、瘧疾等,都是上古時代就存在,不過對台灣民眾來說,由於公共衛生改善、抗生素使用、疫苗的涵蓋率非常理想,這些典型傳染病不致構成太大威脅。
然而,傳染病的型態逐漸轉變。張上淳回憶,台灣第一次遇到新興傳染病,是民國八十七年的腸病毒71型疫情;由於小孩子抵抗力較弱,造成四百多例重症、七十八例死亡,也讓當時最高防疫單位防疫處長下台。
台灣對「防疫」有全民共識,主要是歷經SARS洗禮,之後醫院感控要求更嚴格、建立更多隔離病房,各縣市都有專責醫院,也開始設立感染症防治醫療網,分區設立指揮官來調度。
緊接在SARS之後,就是國外H5N1禽流感出現禽傳人疫情,台灣不敢大意,針對新型流感提出防治計畫以及演練。民國九十八年當流感病毒轉變為H1N1大流行時,由於流感的性質是大規模傳播,但也最有機會透過疫苗來預防,剛好國內標走當年季節性流感疫苗的國光生技公司擴廠,適時提供自製疫苗,因此十一月一日就類似航空登機順序,進行全民接種。
NDM-1抗藥性細菌去年最早在印度被報導出來,十月四日一名在印度受槍傷的攝影師,被證實體內檢出帶有此菌,曾引起社會一陣恐慌。
張上淳表示,細菌或微生物的抗藥性愈來愈強是可預期的,必須雙管齊下來防治:第一是從源頭減少產生,避免抗生素過度濫用;第二則是要減緩傳播速度,因此必須加強院內感染控制,避免散播到社區。
傳染病的挑戰不會停止,尤其現在交通愈便利,傳播速度愈快,張上淳認為防治方法就是盡可能阻絕境外,或是延後傳染病進來的時間。此外,對於有疫苗可預防的傳染病,由於疫苗的保護力不是終身,什麼時機點應補接種,也是目前討論中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