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有超過三十位西方醫生到過台灣各地,如眾人熟知的馬偕醫生在北部淡水設立醫館(「馬偕紀念醫院」前身);首位由英國長老教會指派來台的醫療宣教師馬雅各,在台南市東門路設立了台灣第一家西醫院「新樓基督教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也有一位來自英國的蘭醫生。更有位曾經醫好李鴻章惡疾的英籍人士萬巴德,在旗津為人看病,發現了許多台灣熱帶疾病,發表了不少研究論文,被稱為「熱帶醫學之父」。萬巴德還在旗津設立醫學院,這是台灣歷史上最早的醫學院,有台灣學子跟著學習現代醫學教育。
台灣被清政府割讓給日本後,來台日人發現台灣的公共衛生是嚴重問題,如鼠疫等熱帶病、傳染病橫行,令水土不服的日兵,一病就是幾千、幾萬人。日本政府於是決定在台設立醫院,以免遠水救不了近火。一八九六年,「大台北醫院」成立,即是現在的台大醫院,也成立「台灣土人醫師養成所」,培養本土醫生。
此時日人雖未刻意打壓漢醫,但也沒發放執照,致使漢醫愈來愈少。日本戰敗,國民政府來台,開放中醫執照,台灣的醫療變成多元,不再是西醫專屬的工作。且美援是當時台灣重要的支柱,台灣醫療也由日、德式的歐洲系統轉向美國系統;台灣醫科學生到美國留學進修、醫學教科書都是英文、醫生的培訓依據美式的醫療制度。這是我國醫療史上一個有趣的轉變。
健保開辦
醫療照顧全民化
每個人都會經歷生老病死,台灣的醫療水準與便利性讓民眾在這些緊要關頭時刻不需畏懼。
「醫療」是人道援助的最佳代名詞。沒有健康,無法有其他追求,因此早年許多來台的傳教人士,運用教會力量以及醫療背景籌設醫院;爾後,台灣除了公立醫院,陸續出現許多中小型醫院,但並非每個生病的人都有機會獲得醫療,醫院除了各自訂價、涵蓋項目也不盡相同,民眾沒有辦法比價;價格看似較低的公立醫院,檯面下興盛的紅包文化,讓財力成為就醫的門檻
;一九九○年代之前,電視劇中不時上演著因病而傾家蕩產的橋段,正是社會的縮影。
民國八十四年三月一日開辦的全民健保,改變了這一切。健保規畫召集人、甫卸任衛生署長的楊志良表示,健保是台灣醫療制度上的重大變革,改變了醫療提供與付費的方式,民眾只要有健保卡,就能受到醫療照顧;也讓原本提供不同醫療項目與價格的醫療院所,必須統一向健保局申報。
健保規畫初期,反對聲音包括:既有的公、勞、農保應保留,其他未加入這些社會保險的人設一個國保即可;醫院也曾強烈反對,以專為榮民看病的醫院為例,之前領取固定的公務預算,榮民必然會來,健保一旦實施,榮民可以到其他醫院得到服務,徒增莫大競爭。
但當時輿論均強烈支持健保,這個議題也是許多政治人物的首要政見,因此健保不但保住了,甚至比預定時間提前五年「早產」。不過,楊志良指出,那個時候為了妥協,承襲公勞農保的制度,所以同樣收入者會因為分類身分不同而繳交不同保費,先天上就有財務負擔不公平的問題。
後天性更大危機則是財務結構。楊志良指出,沒有保險不需要調整費率的,但十五年來只調整過兩次,致使健保目前虧損六百億元。他表示,隨著人口快速老化、醫療科技不斷發展,醫療費用成長腳步勢必超過收入,財務包袱是健保推行必須正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