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花蓮縣一間托兒所爆發桿菌性痢疾群聚,疾病管制局表示,桿菌性痢疾主要透過帶菌者糞便所汙染的器具、水源而傳播,當地由於環境的衛生條件較差,因此感染者擴及幼兒的家人,總共十一人出現症狀,目前持續對幼兒鄰近的社區與校園,共兩百九十人進行健康監測。
疾管局副局長林頂表示,這起群聚事件指標個案,是托兒所的一名五歲男童,三月中旬因咳嗽、高燒就醫,原被疑為腦膜炎,由於住院期間出現水瀉症狀,進行細菌培養,患者出院後才確認是桿菌性痢疾,經通報疾管局,對男童同班同學、老師、家人等接觸者進行疫情調查與採檢,發現十一人出現症狀、十人已確認感染桿菌性痢疾。
桿菌性痢疾主要透過糞口傳染,林頂表示,少數病菌就可能發生感染,發病後一個月內為傳染持續期,即使已經無症狀仍有傳染力。男童的同班同學有六人被檢出桿菌性痢疾,有一人因本身衛生習慣較差,加上家中處理廢汙的設施壞掉,因此同住的祖父母也被傳染
;另一染病的幼兒,讀小學的哥哥也被檢出桿菌性痢疾。
這波疫情的健康監測對象,擴及幼兒鄰近校園和社區,包括托兒所、國中、國小共一百六十五人,社區一百二十五人,需要持續接受追蹤。
林頂表示,東部地區由於衛生條件較差,花蓮縣去年也曾發生過二十八人的桿菌性痢疾群聚感染,目前衛生局已協助消毒環境和感染者的器具,同時加強民眾洗手的衛生習慣,並呼籲民眾將自來水煮開再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