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南投訊】從未受過樂理與樂器製作訓練的南投縣魚池鄉老農王秋貞,為照顧車禍受傷的兒子而退休,自學胡琴拉出興趣,進而嘗試製作樂器,無師自通學會胡琴、小提琴等十餘種管弦樂器製作技術,閒來彈唱〈望春風〉或〈補破網〉,陶醉在音樂中。
王秋貞家中擺置逾百件自製的中西樂器,從高胡、大胡、二胡至大小提琴、各種長短笛,洞蕭、三弦,還有罕見的鼓吹弦,如同中外樂器展覽室。
七十二歲的王秋貞說,「我從小喜歡聆賞北管演奏。」原從事檳榔批發,十一年前因么兒王洋浩車禍傷及腦部,他決定收起事業,在家照料兒子;看見鄰居拉胡琴,借來試拉,就此一頭栽進樂器的世界。
王秋貞說,「胡琴演奏靠的是音感和直覺」,摸索幾天後,覺得可以嘗試改良樂器,追求適合自己音感的樂器,立即動手試作,發現不困難。
自製的第一件胡琴出爐後,他把目標轉向發聲原理類似的小提琴,憑著「看了就會」的天分,後來真的做出小提琴,而且拉出來的音質與市售產品相比,毫不遜色。
緊接著,他把試作觸角延伸到管樂器,自製的洞蕭、長短笛逐一出爐,材料取自生活周邊的器具;他同時還學會各種樂器的演奏功夫。
他說,「不會演奏,怎知自製樂器音質好不好。」憑藉與生俱來的音感,只要哼得出來的曲調,王秋貞就能彈奏。
王秋貞的樂器都是純手工鑿刻,造型樸拙卻有趣,吸引熟識的朋友、甚至外國人購買收藏。不過王秋貞並未刻意行銷,他說:「自娛娛人為主,求個精神寄託。」心血來潮就拿起鋸琴或胡琴拉奏〈思想起〉、〈月夜愁〉,或與彈吉他的兒子共奏一曲,就是他的最大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