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故事】人間歧路知多少

羅秀美 |2011.03.14
1403觀看次
字級

「人間岐路知多少」語出蘇軾〈新城道中〉其二:「身世悠悠我此行,溪邊委轡聽溪聲。散材畏見搜林斧,疲馬思聞卷旆鉦。細雨足時茶戶喜,亂山深處長官清。人間歧路知多少,試向桑田問耦耕。」

宋神宗熙寧六年(一○七三)的春天,詩人蘇軾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新城縣(今浙江富陽)。詩人在趕赴新城途中,沿途飽覽明媚春光,便寫下兩首〈新城道中〉,以抒發自己的途中見聞。但前一首的輕鬆活潑,在第二首中已不復見;而是呈現詩人對人生與仕途的沉重之感。

由首聯開始,詩人走在這崎嶇的山路上,不禁想到了人生的旅途也如同山路這般的難行。詩人邊走邊想,不知不覺間便放鬆了←繩,任由馬兒沿著潺潺溪流緩緩前行。而馬背上的詩人卻在靜聽溪聲的同時,沉思了起來。

詩人想的是自己這副「散材」、「疲馬」的形象,在激烈的黨爭中無法立足,只能請求外調杭州的憂抑。「散材」典出《莊子‧逍遙遊》,指的是無用之才;「搜林斧」喻指黨禍就像砍伐林木的斧斤般令人驚懼。即使外放杭州,詩人仍有飛來橫禍的憂懼,即便身為無用之才,依然畏見搜林斧。可見詩人對官場鬥爭的厭倦。因此,想到自己也好像那久在沙場衝鋒陷陣的戰馬般,早已疲憊不堪,很想聽到鳴金收兵的訊號。

然而,詩人不願讓抑鬱的心緒停留太久。他看著眼前這樣悠然的山村,想到幾日前的霏霏春雨為茶農帶來的喜悅,也想起為官清正的友人新城縣令。正在臨近新城的同時,詩人卻因沉思而迷了路。詩人只好向農夫問路,暗用了《論語‧微子》裡兩位隱士長沮與桀溺耦而耕、孔子命子路問路的典故,以說明自己心中也有歸隱之意。向農夫問路,何嘗不也是詩人在向自己問路——你的人生將何往何從?

是以,詩人在山行途中深感人生行路之難,乃有「人間歧路知多少」之喟嘆。自視「散材」與「疲馬」的詩人,以其真性情面對山村田園之樂,也適時地表達了自己也渴望歸田躬耕的心志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