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書宏基隆報導】基隆市中心三大古廟之一,同時也是基隆早期八大景之一,有「慶安朝聖」之稱的慶安宮,又稱雞籠媽祖宮,主祀天上聖母,由於位處基隆市中心,創建以來一向是基隆市民主要的信仰中心。為弘揚媽祖慈悲精神,平日慶安宮致力推動慈善事業,屢獲政府單位表揚,是實踐信仰與慈善的宗教團體。
基隆市文化局表示,基隆慶安宮建於清朝乾隆四十五年間(一七八○年),當時基隆街市未闢,從福建漳州移民來的先民由於從事捕魚工作,為求航海順利,於是在牛稠港虎仔山畔興建一座小廟,主祀天上聖母,供先民祈福,距今二百二十五年歷史。
後來先移民到基隆發跡的街紳於清嘉慶二十年(一八一五年),發起籌資遷建「媽祖廟」,移民日增,先民轉移到崁仔,並由當時的信士何士蘭捐獻土地新建廟宇,再將天上聖母移到新廟宇供奉,並命名「慶安宮」;後來因地震、老舊等因素整修多次後漸具規模,也逐漸成為基隆市民主要信仰中心。
民國八十六年有鑑於香火日漸鼎盛,而寺廟偏殿狹窄、中殿偏低、金亭破損和牌樓遭風雨剝蝕等,由當時擔任慶安宮管理委員會提議擴建、改建和重建後,才有目前廟宇之新貌。
慶安宮正殿除主祀媽祖外,去年曾組團至福建泉州天后宮進香參拜,迎回具三百多年歷史的「泉州媽」渡台駐宮安奉,為慶安宮的鎮宮之寶。
值得一提的是,清光緒十九年(一八九三年),基隆初創「崇基書院」為當時唯一縣學,惜規模未成;清光緒二十一年台灣淪為日人統治後,書院被迫廢除,乃將書院中孔子、太上老君、倉頡夫子等神位,移至慶安宮祭祀,是與其他廟宇不同之處。
慶安宮為弘揚媽祖慈悲精神,除協助政府舉辦社會公益事業外,對於貧民救濟、急難救助、文化建設等慈善事業不遺餘力,因此,每年均獲政府頒獎勉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