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接觸道場的人,對於「菩薩」這個稱呼,似乎不陌生。有些人被稱為「發心菩薩」、「義工菩薩」甚至年長者尊稱為「老菩薩」,年幼者亦可稱為「小菩薩」。在佛教中,大家耳熟能詳的有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文殊菩薩及普賢菩薩。這些凡間的菩薩們與這四大菩薩有何差異?沒有人喜歡弄砸一切事情,更沒有人存心與別人過不去,但常是發心、發願之後,卻沒兩下遇到種種困擾,就讓人退失初發心與發願。
一般人在實踐利益他人或慈悲待人、待動物等,最終總是想擁有什麼,或是想看到好的回應,不小心就會墮入求不得苦的深淵,例如,沒人緣、好心被雷打到等皆是,甚至於讓被關愛的人或動物,感受到被愛的、被關懷的很辛苦,就是生不起感恩心,有條件的給予,只是造成他人更沉重的心理負擔,反而心生畏懼。有心想當人間菩薩的人,真該審慎思考該培養什麼樣的性格,才能保任這顆可貴的菩薩心腸!
樂利他的性格
古德說:「為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對身邊的動物是如此,何況對人?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總是遷流變化著,昔日的盟友,可能變成今日的敵人。人我之間,就在計較、比較中,或是在自以為恆常不變的感覺中而弄得烏煙瘴氣、紛爭不斷。然而,有心當人間的大菩薩們,沒有真的願意空留「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遺憾,相信人都會改變的,故也不忍心為任何一位眾生貼上標籤,更害怕因此驕縱了任何一位眾生,故當今有許多關懷下一代獨立能力的專家們指出,唯有苦難教育,才能成就下一代獨立自主的精神,未來更具有競爭力與較好的出路。因此,《方廣大莊嚴經》說(大正三、五四五上):「成熟眾生是法門,不著己樂利他無倦故。」
在《信佛功德經》中提到(大正一、二五七下):「世間所有愚癡凡夫,貪諸欲樂,勞苦己身,求無義利;諸佛如來,於此不然,唯樂利他,非求自樂。」此中雖「非求自樂」,但也非自討苦吃。只是愚癡凡夫因貪愛種種欲樂而一直窮忙於無意義的利益中;而諸佛菩薩明白唯有真正的樂於利他,不以自樂做為首要目標。就像《大丈夫論》中所說的(大正三○、二六四上):「知利他樂即是利己樂…上人者見他樂時心生快樂,見他苦時如自己苦。」才是真正的上等人。
無所求的性格
一般人通常會說:「這是我的,我要什麼,我不喜歡什麼。」甚至於還有標榜著「只要我喜歡,沒什麼不可以!」凡事以「我」為思惟與言行的出發點,當每個人的利益相衝突的時候,則紛爭就不足為奇了。然而,人間菩薩們卻大不同,以「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為本願,樂於助人,並感謝有為他人服務的機會,與感恩有此鍛鍊自我心智的機會。
或許會有人覺得「無所求」是悲觀的、消極的,人生在世就不需要努力了;但在佛門裏,並不是指人不需努力而終日等著時來運轉;而是注重以開放的心靈,觀照生活實踐的過程,不再冀望遙不可及的果報。然而,世間有多少人為了名利等付出最大的力氣,還未嘗到快樂的果實就離開人世了。
總之,佛門要人學會觀察分析處境,找到最有可能化解問題的方法,並懂得在運用時適當的應變。前者花了最大的力氣,卻未必搏得最大的成效;而後者卻是有可能以最小的力氣,就能得到最大的回響。例如,以得失心來準備考試,由於對得失的擔憂佔據太多個人當下工作記憶的空間,比起「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心情去準備考試,自然會遜色相當多,就像《佛說雜藏經》所說的(大正十七、五五九下):「汝為五欲所纏,恩愛所驅使,不得自在;我今心意靜悅,無欲自在,快樂種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