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行政院主計處昨天公布二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為一百零六點六五,年增率百分之一點三三,是近三個月來新高;但主計處第三局科長吳昭明說,這只是「表象」,商品類漲幅創近十個月來新高,一般民生物資的漲幅更在百分之五至八之間。主計處坦承,今年物價有上漲壓力。
二月消費者物價七大類指數均呈上揚,以食物類上漲百分之二點六九最多,若扣除蔬菜水果、水產及能源後的核心物價,則是上漲百分之零點八。食物類中,水果漲了百分之八點一二、水產品漲百分之六點一、肉類漲百分之四點零九、乳類漲百分之二點五六、蔬菜漲百分之一點七,而衣著類也上漲百分之二點一五。
吳昭明進一步把物價拆成商品類與服務類說明,所謂「商品類」,商品類漲幅百分之二點五二,服務類僅微升百分之零點四,
在物價喊漲的狀況下,二月CPI年增率低於一般預期。主計處認為,主要是民眾經常購買的商品品項漲幅較大,導致整體物價變動的數據會與民眾實際感受有所落差。吳昭明說,像是民生用品的CPI漲幅已經超過百分之三,但幾年才買一次的商品漲幅不明顯,甚至還再跌價,所以CPI年增率平均才只有百分之一點三三。
其中,外食價格指數為一百一十一點六六,改寫二○○九年二月以來的新高。官員分析,由於受到國際原物料價格居高不下,國內廠商成本大幅飆漲,特別是小本經營的外食業者,只好紛紛漲價因應。
吳昭明說,去年下半年起,國際原物料價格已陸續飆漲,但廠商去年還沒有全面轉嫁,今年漲勢至今未見停歇,物價勢將高於去年;未來,國內業者可能採取分批漲價、取消促銷或改變包裝的方式,形同變相漲價,轉嫁成本給消費者,因此物價應會漸進式上漲,但還不致於會全面起漲。
吳昭明以衛生紙為例說,如果上個月調查是一包一百三十抽,這個月的價格不變,但抽數變成一百一十抽;或上個月買便當送養樂多,這個月沒有送了,會用養樂多的市價去換算,反映物價上漲的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