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專題報導】長期照護常被視為醫療的延伸,不過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李世代表示,長期照護是替失能者尋求長期性的支持與保護,他強調,醫療不等於長期照護,甚至只是在長照中扮演配角。
因此,一個人需要接受什麼長照服務,關注的不是罹患什麼疾病,而是失能會對他的生活功能、社會參與造成什麼影響?缺少什麼環境支持?即使是肢體障礙者,如果依然可以繼續上班,未必需要使用到長照服務。
李世代認為,疾病固然是造成失能的原因之一,但後續的長照服務,並不是醫療走在前面就可解決,甚至一般的護理人員,也不一定就能做好長期照護工作,應該另外接受訓練,但目前長期照護在台灣仍未被視為一種專業,使得評估與團隊都由醫療帶頭。
他以推動長期照護二十一年的日本為例,發展本國性評估工具已達第九個版本,由持有長照證照的專業人員,根據軟體工具內七十四個題目,評估失能者的生活功能、社會參與、心智狀況、醫療需求等,擬出量身的照護計畫。
台灣目前仍缺乏本土性的評估工具,最常使用的就是巴氏量表,長照十年計畫的評估標準更只是取巴氏量表的其中幾項。
李世代表示,巴氏量表是五十年代發展出的生活功能評估量表,其實很粗簡,當初發展目的也不是為了長照,畢竟長照是九○年代才成熟的概念,一開始先使用行之多年的評估工具無可厚非,不過,政府一直沒有把長照列為重點計畫,去做本土性的研究、發展量表,因此很難明確說服民眾,為什麼長照服務的對象是這個、而不是那個?這項評估標準也沒有與先進國家同步,要仿效他國的制度為什麼不學較新的版本?
除了評估量表,長照體系中另一個重要的「軟體」就是人力,最大宗的莫過於第一線照顧服務員,目前在台灣要成為照顧服務員,學歷只需小學畢業,接受九十小時訓練課程後即可拿到受訓證明。
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祕書長吳玉琴觀察,九成以上的照顧員,都是中高齡女性二度就業,而且目前從事居家照顧者,時薪只有一百五十元至一百八十元,因此許多有資格的照顧員寧願去醫院做看護,行情價一天約兩千元,比居家照顧員好賺。
「照顧服務員有專業,但沒有獲得尊重。」吳玉琴指出,照顧服務員尚缺少被公眾認同的形象,甚至連制服都沒有,因此提供服務時受到騷擾或不合理要求的案例,比比皆是,因為許多人把他們當「下等人」來看。
吳玉琴認為,長照上路前勢必要替照顧員建立鮮明的形象,但如何說服民眾、相信他們有專業,或許應參考日本訓練的做法,她指出,日本的照顧服務員有兩種體系:一種是三年制教育系統出來,成為如同護理師的專業人員;非教育體制出來者,總受訓時間高達五百小時。當然,成為社會認同的專業人員後,待遇相對不能太差。
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主任王寶英指出,照顧服務員從事對人的服務,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自身的信念很重要,國外甚至增加一些倫理課程或性向測驗,幫助有意從事者自我檢視;此外,擔任一人當家的看護、還是在機構內與他人合作、到各個家庭做居家服務,都有不同的技巧,因此,一個熟練的看護,未必能將原來的工作方式應用在機構內,她認為,應加強照顧員的在職訓練,甚至將受訓證明做更明確的分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