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佛書上說「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但是父母學佛的因緣未具足,孩子如何為他們做功德?當父母過世時,又如何幫他們做功德,讓他們能遠離惡道?
福報禪師答:在《父母恩重難報經》中,佛陀用種種譬喻,闡明父母的深恩,當時弟子中有些人的父母已不在了,不知如何彌補,也有的人父母雖健在,但不知如何才能究竟報答父母恩,佛陀就詳盡教導弟子盡孝報恩的方法。
經中佛告弟子:「欲得報恩,為於父母,書寫此經;為於父母,讀誦此經;為於父母,懺悔罪愆;為於父母,供養三寶;為於父母,受持齋戒;為於父母,布施修福。若能如是,則得名為孝順之子;不作此作,是地獄人。」
台語有句俗諺說:「先顧肚腹,再顧佛祖」,雖然戲謔,但也反應了薄地凡夫的心態,那就是先照顧好基本需求。有很多人以為給父母衣食具足、再幫父母立個消災祿位,就能讓父母離苦得樂;我們不能否認衣食具足、消災延壽很重要,但是父母親要的其實不多,在還能盡孝的日子裡,你一聲真心的關切、一句及時的回應、一個安穩的工作…,都是父母生活中的精力湯。然後,才是討論如何讓父母得現世、來世功德。
當父母在世時,為父母懺悔罪愆、積福增慧,為父母供養三寶、開啟慧命。甚至,我們所修的一切善行,如隨喜隨力布施、行善,或至寺院道場當義工等功德,皆可回向父母親,為他們積聚福慧資糧。
父母親過世者,《地藏經》說,可用亡者名義布施公益、供養三寶、助印佛典等造福救拔,令得安樂,助其往生淨土。
在佛經中,《地藏經》與《父母恩重難報經》被稱為孝經,如能用心研讀、體會,同時以行動實踐經義,視普天下的眾生有如父母一般,並流布此經,影響他人,就是報答父母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