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出世時,印度教思想的歸結為「六師外道」,所謂:
(1)珊闍耶毘羅胝子:懷疑論者。不承認認知有普遍之正確性,而主張不可知論,且認為道不須修,經八萬劫自然而得。
(2)阿耆多翅舍欽婆羅:唯物論、快樂論者。否認因果論,乃路伽耶派之先驅。
(3)末伽梨拘舍梨:宿命論之自然論者。主張苦樂不由因緣,而唯為自然產生。係阿耆毘伽派之主導者。
(4)富蘭那迦葉:無道德論者。否認善、惡之業報。
(5)迦羅鳩馱迦旃延:無因論之感覺論者。認為地、水、火、風、空、苦樂、靈魂為獨立之要素。
(6)尼乾陀若提子:耆那教之創始人。主張苦樂、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然要受報的,並非今世行道所能斷者。
乙、附佛法外道
附佛法外道起自部派佛教的犢子部、方廣部,自以為聰明,讀佛經書而生起邪見;因依附佛法而生起,故名「附佛外道」。
1. 犢子部
犢子部,部派佛教的部派之一,以拘舍彌為根據地,源自上座部系統,保留簡樸學風,尊奉《舍利弗阿毘曇》。這一派最大特點,是認為有一個「不可說我」(補特伽羅,後來大乘瑜伽行派稱「阿賴耶識」)的存在,是佛教中少見的「有我論」者,也因此常受到其他部派及大乘佛教的攻擊。
他們認為:「諸法若離補特伽羅,無從前世轉至後世,依補特伽羅可說有移轉」,主張:色(陰)中即是我、離色有我、色中有我、我中有色,受、想、行、識陰,也是如此。故合有「二十身見」。
他們的學說,影響到瑜伽行唯識學派,立「阿賴耶識」為生死流轉的根本。
《大智度論》載:「入能破除這二十身見,即成就須陀洹(初果羅漢)。」即是這個意思。
2.方廣部
方廣部,大眾部支派,以尊奉方廣部經典聞名,主張一切法空。它與大乘佛教有緊密關係。方廣道人,自以為聰明,讀誦《大品般若經》時,經中提及:「解了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虛空、如響、如揵闥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即自己認為:一切皆是不生不滅,如幻如化,故以「空幻為宗」。(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