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讀歷史文學,敦煌一直是個遙遠的記憶,佛道釋交織的文獻埋藏山岩近千餘年,是誰主導著這個幽冥卻光亮的文化工作
?盡在傳說中紛紜不定。而使人欲近還遠的西北黃土砂岩窖中,只在依稀裡望斷青天白雲。
搭夜車到敦煌,火車隆隆畫過僅有的「綠洲」谷地!沿途居家點點,坐落在可避風雪或樹林蕭疏的夾道中,看來生活清苦,卻是個令人怡然自在的環境。
想著我若能自個兒鑿個洞窖居住,過過植菜採石的孤獨生活,安身在長空墨痕裡,該有多美妙呢!
策馬千嶺平沙遠
想像古人策馬入山的情節,看著崎峭不平的凹凸地勢,倒覺得千嶺萬壑志氣如鐵的堅定感。雖然高原氣壓使自己目茫耳鳴,但急速過眼的窗外即景,卻仍然留在歷史的扉頁上。
不知經過多少時間,恰似千年歷史呈現天明光照,窗外一望無際的沙礫連綿無垠,從不平的岩沙流動來看,該是古老岩地頑強不散留下自然風化痕跡;接著細細沙紋依然在天際線起伏,這是哪裡?
還沒到敦煌就已是人跡渺渺,風沙灰天,看來壯觀又肅然。導遊說這就是戈壁沙漠,真是如夢初現,大神通力,把它碾成了文明與自然間的一頁滄桑。在「秋水且凅」的季節,我到此一窺古人在有限物質應用下作無限的精神奉獻,心有感之。
綠洲印象異族親
敦煌為何出名,為何那麼多遊客?我來了,第一眼的印象,綠洲中的敦煌,四周都是沙漠,市內綠蔭連街,有柳榆、有槐柏,似江南景致,那能感覺風蕭蕭、雨切切的氣氛,加上市貌雖有特點卻看不出特色,這種感受使人興致不揚。或許要探尋出屬於敦煌的人情與世故,才能開啟心靈期盼。
倒是人們友善,言談直來直往,有些人曬得紅臉髮散,不像漢人,倒接近少數民族!這個地方該是他們的故居,至少匈奴、突厥或中亞人來此定居過,僕僕風塵臉兒紅,人種應該是有跡可循的。
敦煌市區除了有些建築已近現代化外,就是賣一些文物品或有些個「飛天」或「唐卡」、繪畫品等,看來這項「文化產業」被規格化了,以後將會成為怎樣的場面,不想可知。
探訪荒漠月牙泉
當然市區不是參訪的目的,我們要尋的是荒漠蒼冥氣連天的自然景觀,以及它所孕育出來的文化現象。這兒有一座敦煌博物館,不過真不懂究竟它要帶給遊客什麼,無法理解它設置的目的何在。例如以放聲機作解說,文物的導覽,是否能在解說外,另外提供給初訪敦煌的遊客一個學習的機會呢?至少我無法理解,近在咫尺的塞外風情,應該從那兒看起,應有基本行銷敦煌的涵養才是。
好吧!直接趕往鳴沙山月牙泉,只有短短五分鐘的車程。天啊
!細沙高堆如假造的山巒,登山客、遊客、駱駝隊伍成排列成隊,煞是壯觀。先前在電視看到的鳴沙山,只覺得假假的,而今親眼目睹,究竟要如何形容呢?鳴沙動力,應如千年萬年凝聚成的大自然元氣,才足以借沙粒傳千古密音。
沙山低鳴映水澤
我無能登高望遠,只能想像沙山脊上的連綿千里氣勢。這個沙質細如米粒之末的山嶺,是否也是沙塵暴的來處呢?可是啊
!山嶺間一泓初月似的水澤,千年以來,卻未曾被沙粉掩沒,這神奇的自然力量要如何說起。
嘖嘖稱絕的景象,在山丘之間有如明月掛高空,映天留雲在鏡面,我趨前喊叫一聲,這是聖山神水吧!莫非傳說中的甘霖聚靈。古人的「四面風沙飛野馬,一泓雲影幻游龍」,正是如此絕妙。
我拿起最簡易的攝影機,希望留住此刻心情,塞外風情多綺麗的神妙,只能說天工非人情,人情寄天工,在這鳴沙山、月牙泉現場,我記下這份真實。
西出陽關夢駝鈴
出敦煌市區,一路趕往曾是西北要塞的千古關口,不論是陽關或玉門關的故事,聽到他們的英名,就有股塞外風光馬嘶駝鈴的聯想,值得前往參訪的不只是名勝故事,也是個窺視歷史夢魂的時刻。
沿著鳴沙山麓行車,除部分已修好的大路外,飛沙走石在一望無際的沙岩中展開。炎熱難當的大太陽,直接把曬紅的溫度提升起來,不知多少熱度才會使人暈厥,我則已沉沉欲昏;聯想到古人騎馬步行途經這條商旅之路,是怎樣熬過的?又有多少英雄好漢不畏旅程艱辛,為保家衛國,戰爭旗海飄揚、嘶喊與戰鼓隆隆,為生存而戰呢!
玉門考古典章在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環視周遭地形,由陽關道到陽關站,岩沙千里,引水困難,使之自然成為防衛要塞,又因六畜豢養興盛,商業功能活絡,在此出關邊城,多少文人騷客留下了「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或「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騁」的經典詩文,剛毅雄奇的豪情,感人至深!
與陽關呈犄角之勢的玉門關,是漢代時設立的出入關口,不僅深具商業、軍事意義,同時也是文化交匯之處。從考古的發現,印證了此地典章文物豐富真切,說明玉門關成為國際化城市的條件,由此文獻看當時與西域諸國的交流所留下的蛛絲馬跡歷歷在目。
土牆殘影春風渡
現存的土牆殘影中仍可感受昔時森森然之氣勢,此刻,不覺想起「大將西征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渡玉關」的詩句,這個玉關,應就是玉門關吧!我要多看幾眼。
古人擇地設站,建立城邑,均有設置道理。陽關與玉門關在綠洲要塞處設置關口,既能維持較理想的生活,又有不得不然的文化交流環境。現在看起來荒涼乾旱飛沙走石,不免有些感傷,但細數來時路的艱苦,如何不珍惜眼前所擁有,我們當以古鑑今,知道環境險惡更得奮勵向前,徒在口頭呼喚辛勞,又能如何呢?
回程時,迷遠道,思歸期,滿地石礫,我想說的說不出來,在這古道殘陽映照下,有份滄然淚下的感懷!
莫高窟前人汗顏
莫高窟再興是王道士偶然發現藏經室後的傳奇,揭開的不僅是中華文化積澱的成就,更成為後世考證學研究的基地。
所謂的敦煌學,泛指在其文學、詞學、戲曲、變文、說唱,考證以及社會宗教上的表現,其再衍生與發展的,真是一發不可收拾,中外文化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並再次驗證中華文化雄厚的人文精神與民間信仰行為與實踐的力量。
有關敦煌之學,對中國與文化發展的重要,如雷震耳,然吾卻未能埋首用心、深入理解與研讀,雖業師黃永武曾編著「敦煌寶藏」八十餘巨冊,將敦煌大部分的資料聚集一處,但我所窺見的知識,僅屬於孩兒附倡階段,說來實在汗顏。
而今面對莫高窟的巨大文化寶藏,更是看得目瞪口呆。佛教的繪畫藝術,因信仰者以虔誠而精緻描繪作為供養的對象,千餘年的藝術品因此得以保存,更受到文化學者的青睞。
歷史真相應猶在
各窯洞中,大都以唐代的佛教藝術與文化為中心,足可印證中國美術史之發展,對於史實生活呈現,說明其社會發展與相應價值觀,有種民族性格認同及生活品味傳承的通力。
我一直希望有機會看看古文學在這裡被保護的情況,希望了解歷史真相並在其過程中有驚喜的發現,或許美感在人生需要部分,就是在這種陌生中取得真切的情感,可惜時間匆促未能如願。
莫高窟之為世人所景仰,不只在佛經造像的保有,也是人情傳承千餘年的隱密呈現,或許更給予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有了重新信仰、思考的機會。它不僅開啟了敦煌學文化,作為文化探究的資源,它更是人生哲學所要面對的歷史公案。
已在周圍植樹、造林的莫高窟,在眾多經典佛像之中,是完善保存程度超越其他省分、也是最具藝術性呈現的道場,甘肅的文化寶庫,將恆為世人瞻仰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