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誕生
京洛多妖麗,玉顏侔瓊蕤。閑夜撫鳴琴,惠音清且悲。長歌赴促節,哀響逐高徽。一唱萬夫歎,再唱梁塵飛。
──西晉‧陸機‧〈擬東城一何高〉
讀懂名句
京都洛陽多俏艷女子,容顏如玉花一般姣麗。靜謐的夜晚把琴弦撥響,柔美的琴聲清越而淒涼。隨著急促的旋律放聲歌唱,哀怨悲傷的歌聲和著高亢的琴音。女子一唱眾人齊聲唱和,再唱震得梁上塵土飛揚。
背景常識
西晉文人特別喜歡寫「擬古詩」,何謂擬古詩?就是借用《詩經》、兩漢的古詩,包括題意、格式,然後換上新的字詞,重新出場。相較於古詩的舊衣以樸素自然為特色,西晉的新衣走的是華麗繁複的路線。
西晉詩人陸機曾替十二首古詩穿上新衣,他所縫製的新詩衣,件件描龍繡鳳、玉纍珠繁,織工精細。不喜歡的人批評為形式主義,缺乏真情實感,典雅的詞藻則被視為刻煉太過,傷害自然之美。而清代李重華則嫌棄陸機的擬古詩過於古板(「病其呆板」)。
喜歡的人,例如陸機自己,他就認為好詩就應該「緣情而綺靡」(抒發情感且文詞精妙)、「炳若縟繡,淒苦繁弦」(燦爛光彩如錦繡般繁麗,悲傷哀淒如繁密而緊促的弦樂)。
有人認為擬古詩其實是一種訓練文學技巧的過程,陸機的努力讓他與潘岳並列為西晉優秀的文學家,魏晉文人孫綽曾稱讚他:「陸文若排沙簡金,往往見寶。」(陸機的文章就像是沙金一樣,去掉沙子之後,往往可以見到珍寶。)南朝齊、梁的批評家鍾嶸則形容:「陸才如海,潘才如江。」
名句故事
學習書法的第一項基本工就是臨帖,那麼學習詩詞的過程,是否也可以透過「擬古詩」來增進詩藝精華,磨練修辭技巧呢?陸機便是此觀點的擁護者,主張學習先賢哲人的遺文古詩。
這種不同主要是表現在陸機精雕細琢的文字煉金術,例如「佳人」成「妖麗」,「顏如玉」變「侔瓊蕤」,相較於古詩的質樸,陸機的擬古詩更顯華美。
古詩原本的題意為落拓失意的遊子來到繁華的京洛大城,對於寂寞苦悶感到手足無措。這種無以自遣的悵惘心情,更被佳人引起萬夫嘆與梁塵飛的悲歌哀響,深深觸動,而不自覺地產生遐想綺思。
新說名句
「一唱萬夫歎」,一人引吭就有萬人隨著唱和,在古代或許只是個形容詞,但是在現代社會卻是個名詞,如亞洲小天王周杰倫演唱會,動輒上萬人隨著他的歌聲,又唱又跳,熱情忘我。音樂撼動人心的沸點,從古到今未曾變過。
音樂是聽覺,愛樂者如何用具象的文字形容抽象的音樂,各有各的風情與巧思。不知何緣故,古人的音樂似乎常與梁柱聯想在一起,如陸機所說的「再唱梁塵飛」,有可能木造結構的房子共鳴點就在柱子,也有可能只是一種形容。在古代,好的音樂甚至可以纏繞梁柱整整三日不斷絕(「餘音繞樑,三日不絕」)。
這繞梁三日不絕的歌唱家是戰國時期一名名叫韓娥的女子,她在前往齊國的途中,乾糧吃完了,於是想到用歌聲換取食物。而韓娥的美妙歌聲,據說在她離開小鎮後,仍然持續在房子的屋梁上縈繞、鳴響,整整三天,讓當地人以為她還沒離開呢!(《列子.湯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