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日耳曼】德國嘉年華 瘋狂變裝秀

文與圖/皮爾斯夫人 |2011.01.27
1415觀看次
字級

德國嘉年華是大人小孩共襄盛舉的歡慶節日。

脫下高跟鞋的上班族女郎化身成千年飛天女巫;鬆開領帶的中年男子變成了綠色鬼怪不倒翁;終日在家料理家務的婦女們,戴上了搞笑、難看的面具,扮演起嚇走冬鬼的怪婆婆,德國這個嚴謹規律出了名的日爾曼民族,進入狂歡節後,全國上下盡情歡樂,讓人領教了日爾曼民族最瘋狂的一面。

基督教復活節的前四十天,依照德國天主教教會年曆(Kirchenjahr)是所謂的封齋期(Fastenzeit),而狂歡節也稱之為「四旬節」或是「謝肉節」。在封齋期的四十天裡,禁止天主教徒吃肉、娛樂、婚配等相關喜慶活動。因此,人們趁著封齋期來到前盡情地歡飲、狂歌、曼舞,並大肆舉行化妝遊行等慶祝活動。

然而這個古老信仰的民俗活動演變至今,已被德國人用來演繹他們渴望抵禦惡魔、驅逐嚴冬、迎接春天到來。人們盛裝打扮成各種奇形怪狀的鬼魅角色,享受在冷冽空氣中的奔放快活。

嘉年華的名稱在德國不同區域有不同的名稱,在萊茵河流域為主的區域叫 Karneval,而在巴伐利亞州叫做Fasching,在巴騰州(Baden- Wuerttemberg)和黑森(Hessen)則叫Fastnacht,名稱雖不同,但節慶的意義卻是一樣的。

歡樂登場前

費盡心思

說起嘉年華狂歡節的起始時間,可不是二月連續幾周的狂歡假期而已,整個嘉年華開始時間,是從前一年的十一月十一日十一點十一分開始算起,籌備時間長達四個月之久。德國也有各式多元的嘉年華俱樂部,這些公司以專業公司之姿,爭取不同城市及公司行號的顧客,為顧客在四個月內,成功地完成他們嘉年華的前製作業。

各地區慶祝狂歡節的形式也不盡相同。如南德的慕尼黑,當地人慶祝狂歡節是以大型化妝舞會來呈現,而在靠近黑森林山區的Schwarzwald和博登湖畔(Bodensee)的阿雷曼狂歡活動(alemannischeFastnet),就以大量的女巫(Hexe)和古老的木製面具(Holzmasken),來表達他們對寒冬的不滿,期待以這些恐怖的面具來驅趕掉冷冷的寒冬。(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