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間各種生物與外圍環境能夠彼此適應而生存著的狀態,我們稱為生態。白居易〈琵琶行〉長詩中有「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的句子,這種生態,實在不太適合作為住宅區,所以白居易說出了他當時所住的環境是多麼的惡劣。
自古到今,人類自以為是萬物之靈,對宇宙間的事物,自誇「人定勝天」、「天生萬物以養民」,因之開山鑿嶺、伐林築壩、鑽油採礦、獵野殺生、濫墾亂植、狂噴農藥、超抽地下水、排放碳氣等等不顧萬物互生法則的行徑,已經把地球表面搞得瘡痍滿目、慘不忍睹,使人類與大自然間的生態失去了平衡,以致產生了種種難以預料的災禍。
其實,早在唐代,大詩人杜甫就提出了生態問題,他在〈晚發公安府〉一詩中說:「鄰雞野哭如昨日,物色生態能幾時?」當時大家都還未盡明瞭生態究竟何指,如今讀來,才發覺杜大詩人在一千四百年前就注意到「物色生態」的重要性了。
生態的範圍極廣,包括生物環境和非生物環境,站在人類的立場看來,以往只知道用主觀的意識去改造環境,使環境適合人意,而毫不考慮環境中也有其互相依存的關係,有其不能被任意更動的因素,所以人類的主觀作為,往往對自然環境是一種扼殺、破壞與毀滅,當生態盎然的環境被人類為所欲為地蹧蹋之後,自然界遲早都會展開反撲,帶給人類無法挽回的災難,到那時就噬臍莫及了。
因此,在西元一八六九年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提出了「生態學」的概念,成為研究生物體與其周圍環境相互關係的一門科學,所謂環境,包括生物環境即生物物種之間和物種內部個體之間的關係;以及非生物環境包括自然環境的土壞、岩石、空氣、水、溫度、濕度等與生物之間的關係。
這門生態學被學者提出討論之後,歷經一百年後,才被大眾所重視,許多學者投入「生態圈」、「生態系統」、「生態鏈」的研究,然後發現到當前的「生態危機」,逐漸擴大範圍,普及傳播,近年來全球才開始重視這個問題。
我們看到目前台灣各地都在大事宣揚生態項目,如生態園區、生態農場、生態民宿、生態公園、生態工場、生態旅遊、生態工程、生態溫泉、生態保育、生態經濟、生態建築、生態球、生態缸、生態瓶、生態池、生態村以及水田生態、鹽田生態、森林生態、昆蟲生態、濕地生態、資訊生態等等,好像每一樣生物或非生物,都成了一門生態研究的科學,也似乎冠上「生態」之名,才合乎時尚。
事實上,在自然界的一個既定的範圍或區域之內,其間必有一群互相依存的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等,和當地的自然環境無形中會組成一個生態系統,這就如同我國諺語所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巴(微生物)」的循環互助的法則一樣,在每一個生態系統之中,物質與能量達到一個動態平衡,就會保持恆態,這系統有大有小,是多樣性、多元化的,大至一片森林、一座山脈、一個島嶼,小至一條小溪、一個池塘、一塊土壤,其中都可以說就是一個生態系統。
所以說:生態是無所不在的,即便是家中陽台上的一個盆栽,其中有土壤、有昆蟲、有微生物、有植物、有水分,維持一個平衡狀態,就會欣欣向榮,那也就是一個生態系統的表現。
可惜我們人類太自私、太自大,往往不重視周圍的眾多生態系統,為了充實生活、擴大活動,於是任意破壞、隨意干涉,把原先保持平衡的生態環境橫加毀棄,暴力更改,如果把原本的生態變化得太猛太快,就會發生嚴重的生態危機,導致整個生態圈的功能和結構紊亂失常,那就會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筆者認為當務之急,除了應該加強生態教育,培養生態知識之外,更應該擴大生態心理學的灌輸,從人類的心理上改變對生態環境的陳舊觀念,才能化解當前嚴峻的生態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