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長廊】大夫趣談

張天野 |2011.01.18
933觀看次
字級

大夫,是個專有名詞,有兩種讀音,讀音不同,意思就相差很多。


讀大(ㄉㄚ)夫時,它是古代官名。先秦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各等中又分上、中、下三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裡說:「拜相如為上大夫。」就是說趙王任命藺相如為上大夫,這是最高一級的大夫,但比上卿廉頗的官職還要低。

大夫世襲,有封地。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三家分晉」,就是指趙、魏、韓這三家大夫勢力慢慢做大,最後瓜分了晉國。



後世遂以大夫為一般官職之稱。秦漢以後,中央要職有御史大夫,備顧問者有諫大夫、中大夫、光祿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諫議大夫之官,至明清廢;隋唐以後以大夫為高級官階之稱號;清朝高級文職官階稱大夫,武職則稱將軍。



大夫還是一種爵位。秦漢分爵位為公士、上造等二十級,其中大夫居第五級,官大夫為第六級,公大夫為第七級,五大夫為第九級。

泰山上有一株五大夫松,據說曾為當年封禪的秦始皇避雨,被秦始皇封為「五大夫」。注意啊,這是一株松樹,而非五株松樹,所謂「五大夫」不過是個封號,而不是指數字。



戰國時出現了一個新概念———「士大夫」。

「大夫士」與「士大夫」,表面看去只是前後顛倒了一下,實際上卻反映了一個重大變化:「大夫士」強調的是等級;「士大夫」指的是階層,它的特點是知識分子和官僚的混合體。在中國封建社會,大夫作為官職在逐步消亡,而士大夫作為一個階層卻在不斷壯大。



讀大(ㄉㄞ)夫時,是北方人對醫生的尊稱。這治病救人的事兒怎麼也跟官職扯一起了呢?

原來,宋代醫官別設官階,有大夫、郎、醫效、祗候等。舊時「太醫」專稱大夫,加之唐末五代以後官銜泛濫,以官名稱呼漸成社會風氣,所以北方人尊稱醫生為「大夫」。為了區別於官名,將稱醫生為「大夫」的「大」讀成 ㄉㄞ,而不讀ㄉㄚ。

有趣的是,南方人一般稱呼醫生為「郎中」,郎中也是由官名而來。古人說:「不為良相,則為良醫。」所以「郎中」用在醫生這兩個別稱身上,倒是極為恰當。不過,大夫和郎中還是有點區別的。一般設館治病的醫生則稱「大夫」;至於草藥店中或上街高喊包醫疑難雜症的醫生則稱為「郎中」。如果把治病救人的醫生比做江湖郎中,任誰都會心裡不痛快啦。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