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賓館品味百年風華

德國茉莉 |2011.01.08
901觀看次
字級

文/德國茉莉

圖/本報資料照片

為配合外交部領事事務局舉辦建國一○○年「外交為民服務成果展」,臺北賓館即日起至十四日止,對外開放參觀,國人與外國觀光客不須任何證件,亦不需要事先預約,均可免費入場參觀。

開放參觀期間,民眾可於每日上午十時至下午五時入內參觀,最後進場時間是下午四時卅分,由於周邊停車不易,建議民眾多利用大眾運輸工具前往。

本次開放參觀的內容,除「外交為民服務成果展」外,臺北賓館將同步展出「百年建築風華展」、「歷代人物風流展」、「整修工程紀錄展」及「百年回眸──臺北賓館的故事」等主題文物展覽,都是平日難得一見的歷史記錄。

  去臺北賓館需要一分細膩加悠然的心情來品味它,因為它為世人所展露的風華,是一種介於藝術與美感、華麗與幽雅的情懷。這首穿梭在古典與現代的文藝史詩,在秘密後花園裡為史實演繹見證、為時間變遷刻畫分界點、為慕名而來的知音旅人,吟唱出它曾典藏的溫潤心曲。

位於臺北市博愛特區內的臺北賓館,門牌號碼為「臺北市中正區凱達格蘭大道1號」,目前是中華民國的國家招待所,專門接待國賓或舉辦慶祝活動,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

  原為臺灣總督官邸
臺北賓館興建於日治時期,原名「臺灣總督官邸」,是供臺灣總督居住,以及宴請貴賓、皇族的地方,從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開始,一直到末任總督安藤利吉為止,共有十六位總督曾居住於此。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接管臺灣,總督官邸曾短暫成為臺灣省主席官邸,後改由中華民國外交部管理使用迄今。二○○二年展開修復工作,於二○○六年五月竣工,並定期(每雙月第一個周日)對外開放參觀,採預約申請制。

如今,臺北賓館除了固定日子開放參觀以外,平常仍是舉辦國宴、招待外賓、國慶酒會的地方。近年也曾經舉辦慈善園遊會跟文化藝術等活動。

  建築風格獨樹一幟
臺北賓館被譽為當今臺灣現存最典雅的歐洲巴洛克式建築,也被評選為臺灣二十世紀十大建築之一。事實上,關於臺灣百年的史實演繹,也盡在這個最後的秘密花園。

而坐落在賓館北側的庭園,植栽的百年老樹以及四十多類花種,則因著四季時序的更迭,花木扶疏如吟唱般,訴說濃濃的臺灣味與生命力。

臺北賓館占地三點五甲,建坪一○四八坪,是全臺灣規模最大的官邸,平面布局為坐北朝南,東西向長,南北向短,主體建築呈現「凹」字形,十分符合政府官員宅第貴氣穩重的基本風格。

  歐風建築洋派生活
室內空間主要規畫為二層,中央為主入口,兩翼為會客聽,左右各一接待廳,在日治時期分別接待男女賓客之用。

二樓屬於總督家族的私人空間及私密性較高的接待空間。東邊的房間有總督個人的寢室、書房跟化妝室,還有「婦人室」(夫人寢室)、「小兒室」(子女寢室)及其他家庭成員的寢室。

一旁有樓梯可以通往三樓的露天陽台「涼場」。西邊就是屬於私密性較高的接待空間,以非公務訪客或女賓為主要接待對象。其他還包含了客室,以及相通的「朝餐室」(小型餐廳)、接待女賓的「婦人客室」。

  殖民意象隱然可見
依照當時歐洲跟日本的上流生活慣例,賓客有女伴同行時,總督夫婦會一同接待,餐後男賓與男主人、女賓與女主人就各自分開到不同空間進行交流。中央「廣間」的南邊則有「安樂室」,廣間作為會客或起居之用,安樂室是上流社會豪宅中常有的收藏品鑑賞室,用來跟同好或賓客鑑賞品玩。

十九世紀初,正值日本受到西洋船堅砲利時期的多元衝擊,所以建築上也受文藝復興後期風格影響,當時的臺北賓館是由日本建築師福田東吾、野村一郎設計,森山松之助改建。

法式風味的宮廷建築風格,全是仿歐式生活而建,最吸引人注目的是接待室通往兩側房邊門上,兩個大型的梅花鹿頭「灰泥雕塑」。學者考據認為,選擇動物作為裝飾重點,其實有強化「殖民」之歷史意象。

  拆卸古蹟建成官邸
此外,臺北賓館西洋式的外觀,很難想像館內的一石一瓦,不少是從臺灣各地拆卸的民間古蹟或拆除臺北古城牆建材改造而成的。

原來,在興建臺北賓館的同時,兒玉源太郎也在圓山興建臺灣神社,因而配合拆除臺北城牆與臺北大天后宮,開闢通往臺灣神社的敕使道路,至於拆除的城牆石,則做為總督官邸的建築用材,文物則取為庭園裝飾之用。

也就是說,臺北賓館的地基礎石,其實是一九○○年拆毀之天后宮的部分石材,至於,主屋後半部西式露台欄杆上的石獅子,原本是天后宮門前的石獅子;日式庭園中的小橋,也是原天后宮的抱鼓石……

  全力修復歲月痕跡
甚至曾懸在臺北城北門的門匾「巖疆鎖鑰」,是清朝強調臺灣位居國防樞紐的重要宣示,也在兒玉總督興建官邸時,被搬到庭園,成為八角亭的礎石。
據說,兒玉認為,總督官邸必須顯示總督的威嚴以及足以威服人民,因此在設計之初便要求要盡量氣派、華麗,最後總計花費了二十一萬餘日元,不但需要日本國庫支應,還引起日本國內強烈批判。

雖然如此,就臺北賓館整體之建構建材來說,當時的設計並沒有考量完整的機能,因此在經過百年歲月摧殘之後,天花板樓壁嚴重漏水,加上白蟻侵蝕蛀咬,只得封館蒙塵多年,直到二○○一年九月才決定著手整修。

隔年,外交部邀請學者專家展開「解體調查」,會診後決定就主體建築、附屬的館舍及庭園,分期進行修整,前後工期長達四年之多,總經費耗資四億多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