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未滿一千五百公克就呱呱落地的「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近八成一出生就必須插管用呼吸器救命,加上極高比率出現腦部、視網膜等合併症,未來容易產生心智、語言遲緩,幸好早產兒基金會推動「追蹤門診專案」,定期提醒早產兒回診檢查並給予建議,不少早產兒得以進行早期療育,未來發展不遜於一般兒童。
早產兒基金會昨天發表「早產兒追蹤檢查白皮書」,專案主持人、輔仁大學醫學院院長鄒國英從一九九七至二六年,追蹤了八千多名零至兩歲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分析發現二二至二六年的早產兒存活率達到八成以上,比前五年高出百分之五,特別是一千公克以下的超低體重早產兒以及未滿二十六周族群,存活率明顯增加。
當年出生時體重僅九百八十公克的早產兒非凡,即將滿十五歲了,非凡媽媽形容歷經換血、開心臟才保命,成長過程中對於幸好有早產兒團隊隨時追蹤,讓她知道透過拍背協助非凡排痰,也從小陪非凡養成閱讀習慣,彌補發展遲緩的進度。
鄒國英表示,歷年來的統計顯示,這些存活的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近八成出生起就需要使用呼吸器協助一周至兩個月不等,因此肺部功能普遍較差,統計有八成罹患呼吸窘迫症候群、五成有肺支氣管發育不良、四成九有視網膜病變、三成八有腦室出血、三成二有慢性肺部疾病等合併症,因此容易產生心智、語言發展遲緩問題。
原本追蹤計畫只針對兩歲前早產兒,不過早產兒基金會四年前補助「極低體重早產兒五歲追蹤計畫」,也就是除了既有的六個月、一歲、兩歲,五歲時再進行一次追蹤,早產兒羽兒因此受惠,她除了六個月大時,被發現發育慢了兩個月,因此母親聽從醫師建議,加強羽兒對外界的刺激;五歲時又找出有外斜視,目前正在追蹤中。
早產兒基金會董事長李宏昌表示,這份追蹤檢查的白皮書是珍貴的本土性資料,提供政府作為制定政策參考,並協助建立更完善的早產兒支持服務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