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書宏台北報導】以雕塑為主展品的朱銘美術館,特別以雕塑材料「土」為主題,即日起至三月二十七日,在第二展覽室推出「二○一一材質物語 —土」雕塑展,邀請當代八位跨足中、西方領域的藝術家,展出回歸本質的雕塑創作,呈現「土」從外在形式到內在意義的變化,以及其肩負的時代使命與價值。
朱銘美術館表示,「土」作為雕塑創作材料淵源久遠,舉凡直接運用材料捏塑成型的泥塑,或經過燒製技術後產生的陶瓷品,在在顯示由「土」形塑的文化內涵及美學實踐;其中,陶藝包含複雜的土質、成型、釉色、質感處理、燒製等複雜的關係和變化可能,自古即有豐富的藝術表現。
「土」作為材質的雕塑到了當代,藝術家開始透過「土」進行「人生存之價值」的探索,產生以環保、生態、土地、生存等為題的藝術表現,像是這次參展藝術家王紫芸作品〈梯形之地〉,就使用自然原生的「土」,表達對於環境的關注和醒悟;吳孟璋則有感於台南六甲傳統瓦窯產業式微,開始關注以土燒製的紅磚所代表的人文意涵及材料特質,讓「土」超越材料本身的表達,呈現更多的想像與實踐。
此外,本次雕塑展邀請台灣現代陶藝推手—李茂宗與邱煥堂,這兩位引進西方現代藝術觀念的先驅,在六、七○年代即將原本僅注重實用價值的窯燒,致力回歸雕塑本質創作,作品造型多所突破;另一位展出藝術家賴志盛,其在一九九六年創作〈垂直〉一作,在廢棄廠房內堆砌一座從地面連接到天花板的垂直磚柱,試圖展現土與勞動者間的身體實踐行動藝術,形式張力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