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紐約時報》報導,美國外交官不務正業,兼差做推銷員,形同波音飛機公司在外國市場的業務代表;曾數度介入,以五花八門的條件換取外國領袖同意,捨競爭對手空中巴士而採購波音飛機。
《紐約時報》根據「維基解密」公布的文件報導,波音公司的業務有七成來自海外,而飛機的採購案動輒數百億美元,每爭取到十億美元生意,就代表一萬一千個美國工作機會。儘管美國和歐洲在三十年前協議不以政治介入飛機生意,美國和歐洲外交官卻在台面下各出奇招。
舉幾個比較特別的例子,二○○六年布希總統致函沙烏地阿拉伯國王阿布杜拉,希望沙國航空公司購買四十三架波音飛機、皇家機隊也購買十三架。阿布杜拉回覆,如果他的座機能和「好友布希」一樣,配備全世界最先進的通訊和防衛設備,他一定會做出「皆大歡喜」的決定。
後來沙烏地航空果然簽約訂購了十二架波音七七七,合約價值三十三億美元。美國國務院證實,已授權為阿布杜拉國王的座機升級。
當美國外交官向孟加拉總理哈席娜兜售波音飛機時,哈席娜提出的條件是讓孟加拉航空公司取得在紐約甘迺迪機場的降落權。土耳其則要求讓土耳其太空人上太空,交換二十架波音訂單。這些條件不見得都能實現,但外交官通常盡量斡旋滿足「客戶」的條件。
最戲劇化的一筆生意是在巴林的銷售戰,把布希和法國總統沙科吉都捲入其中。巴林的海灣航空公司董事會在二○○七年選定空中巴士為採購項目,雖然空中巴士的交易金額比波音便宜了四億美元,波音卻信心滿滿的認為事情還有轉機。後來由美國外交官出面遊說,最後以布希總統訪問,打動了巴林當局。沙科吉聞訊後試圖翻盤,也答應赴巴林訪問。但巴林覺得首位美國現任總統來訪比較有吸引力,讓沙科吉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