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對於不少學者反對政府獨尊SSCI、SCI,愈來愈以國際期刊論文量化取向,進而評鑑學校成就的學術霸凌現象,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深感認同。他昨天強調,唯有做出能發揮影響力並帶動產業、經濟及文化發展的論文及撰述,才是好的學術表現。
翁啟惠表示,SSCI、SCI只是評量學術成就的指標之一,不是全部,若一味強調SSCI、SCI的重要性,就會有偏差,不利國內教育發展。
他強調,研究論文不一定要多,也未必非得看發表的期刊好不好,而應看這篇研究論文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比如說,論文被引用的次數,有無產生專利,進而帶動醫藥、太陽能光電或材料等領域的產業發展。
他說,就連諾貝爾獎也不只看研究的原創性,往往也看這個研究是否可運用到人類身上,造福社會。諾貝爾物理獎得主高錕,早在三、四十年前研發出來的光纖,最後就為人類帶來更便利的生活,是最佳例子。
翁啟惠表示,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術成就,很難發表在SSCI、SCI這類的國際期刊,若以此為衡量標準,對這個領域的學者並不公平。他認為,這些學者寫的專書或論述,也許對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更有貢獻,影響力也更大。
以中研院為例,除理工醫農等科學領域外,近年很重視人文社會科學發展,全院每篇研究論文平均被引用十一次,高居華人社會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