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高齡化 老人照護需求備增 家屬負擔沉重 政府須盡速健全照護體系 推動長照保險
歲末寒冬,台北市驚傳人倫悲劇,八十四歲老翁不忍八旬妻子長期受病痛折磨,涉嫌以螺絲起子打入妻子天靈蓋致死,手段激烈,震驚社會,白頭欲偕老,晚景卻不堪,令人慨嘆。

台灣高齡化速度世界第一,老人照護需求備增,是家庭沉重負擔,也是政府無法規避的責任。如果「老人滿街走」的情景出現,那還好,能活能動至少表示他們把身子照顧得還不錯,問題是,有多少老人家臥病在床,仰賴別人照護,對這些家庭而言,家有一老還是如有一寶嗎?若讓老人照顧老人,衍生事端,絕非社會之福,亦是不正常。
俗話說「久病無孝子」,膝下不承歡,老人只能「自求多福」了。而且,雖說「少時夫妻老來伴」,但當病痛蝕掉浪漫,當老伴變成「絆」老,真是情何以堪;生活周遭,不時有晚景淒涼老人被拋棄的新聞出現,聞之令人心酸,不免心生「危機感」,就怕那天也會遭同樣命運。
最近二代健保吵翻天,癥結在於「巧婦難為無米炊」,健保深陷財務危機,自身難「保」,當然影響長期照護險的推動,畢竟,民眾對健保費都有意見了,而且經濟「無感復甦」,要再另外拿錢保長照險,當然意願缺缺,何況對年輕人而言,長照就像「長期支票」,能否兌現或自己會不會用到,都是未知數,所以,現今的長照險就像「天邊的彩虹」,與其凝想癡望,不如抓住眼前的「玫瑰」(居家照護)來得實際些。
近年來,外籍看護工在台灣扮演照護失能老人的重要角色,但不是人人雇得起,也非想申請就能如願,巴氏量表是一個關卡,評估標準趨向嚴格,爭議不少,例如某些老人評分在標準以上,但其實失智或有精神疾病,就會被排除,讓家庭獨自承擔照護壓力。
事實上,本地看護工照顧老人家,絕對比外籍看護適合,因為,老人家需要的不只是餵飯、洗澡,也要注入心靈慰藉,才能提升生活品質與存在價值,老人家透過聊天話家常,抒鬱解悶,有益身心,這種角色唯有本國看護工能勝任。
不過,本國看護薪資高過外籍看護一大截,多數家庭恐難以負荷,勞委會曾考慮獎助津貼,以提高雇請本國看護工的意願,但不了了之,政府或許應該重新思考,若能杜絕不當浪費,把資源用在長照保險,變成社福的一種,或許有助社會祥和,彰顯人權。
台灣的人情味享譽國際,諷刺的是,社會對需要照護的老人並不友善與尊重,缺乏同理心,前陣子,台北市某老人安養中心要設立,市府要興建銀髮社會住宅,都被社區住戶以「會影響房價」為由抗拒,長壽村的理想不敵現實的殘酷。
夕陽即將西下,如何活得健康,是現代人必修的課題,老來要怎麼過,未雨綢繆,刻不容緩。
蔡銘燦(台南市/藥品行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