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法句經】{99}悟無所有 證得涅槃

文/本覺法師 圖/李鎬信 |2010.12.23
748觀看次
字級




前後與中間,彼無有一物,不著一物者,是謂婆羅門。
———《法句經》



在《阿羅漢具德經》裡,曇摩提那比丘尼被譯成「施法苾芻尼」。佛陀在竹林園說法時,曇摩提那還是富豪衛薩喀的妻子;衛薩喀是位篤信佛教的在家弟子,他在聆聽佛陀說法後發菩提心,並且證得了阿那含果。

衛薩喀在證得阿那含果,進入聖人行列後,便不再有任何世俗的欲望,一心向著至高至純的涅槃世界前進。曇摩提那發現丈夫在外工作回家後,行動上有些異樣,遂向衛薩喀問明緣由。

衛薩喀表示,現在他是一名想要證得涅槃的修行人,因此打算把自己的所有財產都交給曇摩提那;曇摩提那說,她也想要踏上出家修行之路,於是回絕了丈夫的財產,並到佛陀的教團裡出家,成為曇摩提那比丘尼。

曇摩提那比丘尼以「一無所有」的態度來面對修行,她與其他比丘尼在一年內遊化四方、專心修行,不久後便證得阿羅漢果,成為一名聖比丘尼。覺悟後的曇摩提那比丘尼,為了度化過去與自己有緣的人,而回到故鄉王舍城。

衛薩喀聽說曇摩提那比丘尼回來了,便趕緊前去拜訪,對她恭敬禮拜後提出與佛法有關的疑問,曇摩提那也為其詳加解說。因此《增壹阿含經》與《阿羅漢具德經》中,稱讚她是「分別義趣,廣說分部」或「能於妙法,善巧敷宣」的第一比丘尼。

曇摩提那比丘尼是以「無所有」來修行,能正確理解一切真理,並善於為他人解說的出家人;所謂「無所有」,乃是在物質上擺脫一切執著的明淨狀態。對世間不再有貪念,遮住雙眼的混濁屏障將會消失,如此自然能清楚明亮地照見世上的一切道理;若是被貪慾所惑,則眼前清清楚楚的對象也很容易顛倒視之。

由此可見,在初期佛教的時代,追求真理的路上並無男女、貧富之分別。「無所有」的實踐—那才是對出家修行人提出的共同要求。「擁有」源自欲望,而人類基本的欲望稱為「五欲」,由五蘊組成的、虛妄的身體所不斷追求的,也就是「財、色、食、名、睡」。

佛教的教義其實不難,就像曇摩提那比丘尼所獲得的成就那樣,把「五欲」從自己的內心去除,再努力讓充滿宇宙的真理填滿自身。(系列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