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印尼是全球最大的白米生產和食用國之一,但為了「人民的健康及供需的穩定性」,政府發起少吃白米飯運動。
印尼每年生產四千萬噸白米,國內就消耗了三千三百萬噸。當局希望透過運動,培養國民飲食來源多樣化的習慣,同時發揮穩定稻米市場供需關係的作用。
印尼福利部秘書長蘇西洛認為,改變飲食習慣就如同要癮君子戒菸那樣費勁。「我們呼籲印尼人改掉吃米飯的習慣。印尼生產其他六十六種碳水化合物糧食,例如玉米、西谷米、木薯、番薯、馬鈴薯等等。這些都能取代一天三餐中的兩餐米飯。我們呼籲印尼人從小培養多樣化的飲食習慣。」
很多印尼百姓不能理解這項運動。二十三歲的印尼學生安迪‧桑托索認為說:「我早餐、中餐、晚餐都要吃米飯。如果沒吃米飯就好像沒吃東西一樣。我還能吃什麼?」
擁有兩億四千萬人口的印尼是全球第四大人口國,每人平均每年食用超過一百公斤白米,比同樣有米食文化的日本人和中國人還多。
隨著農耕技術進步和後殖民地糧食保障計畫,二十世紀六○年代還是白米進口國的印尼已能自給自足。但是,雖然白米量多且價格便宜,印尼政府擔心人民過於依賴這種單一糧食。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印尼農業有更多變數。比如今年太平洋的聖嬰現象,帶來不尋常的雨季,影響稻米生長。另外,印尼政府也擔心,人口不斷增長、城市化對農耕地的侵占、以及海平面上升對農田的侵蝕,也將打擊稻米產量。
對數以百萬計的印尼窮人來說,白米不單是主要糧食,也是上天恩賜。中爪哇島芝古古爾村領袖古蘇馬說:「白米就是我們的生命,它給了我們工作和食物。」
不過,時代也悄悄在改變,一些機靈的農夫已經看到木薯和西谷米等作物的價值,它們除了能當糧食之外,也能充當生物燃料。
國際稻米研究所(IRRI)和亞洲社會在九月的一份報告中指出,亞洲國家急需增加和更好地管理白米庫存,以保障區域的糧食供應。在世界饑荒人口中,亞洲占了百分之六十五。
亞洲白米生產區有近五億六千萬極度貧窮人口居住,他們每天的生活費不到一點二五美元。亞洲有超過兩億座農場,生產世界百分之九十的白米。白米是三十億多人的主食,吃米飯的人占了全球人口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