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內政部成立「喪葬禮儀改進小組」,將透過縣市政府對殯葬業者、禮儀師的評鑑制度,及教育禮儀師所做的儀式改革,藉以移風易俗,將男女平權觀念,注入喪葬禮儀中。
台灣傳統的喪葬儀式不是過於繁文縟節,要不就是過於「大男人主義」。喪葬禮儀改進小組發現,不少鄉下地方的喪禮,還存在出殯日孝女「哭路頭」的風俗,有的地方在「父後七日」,還請了「孝女白瓊」於路旁大聲哭泣,象徵女兒已嫁出去,要哭著回去;為什麼是女兒「哭路頭」,不是兒子?此風有改進必要。
喪葬小組指出,禮儀師會請家中長子「捧斗」(捧神主牌),如果一家之中沒有「長子」,則委由其他男親戚「捧斗」,往往給人重男輕女的觀念,有改進必要。
另外,喪家印行訃聞,若死者為男性,往往會出現一個名銜「未亡人」;喪葬禮儀改進小組建議,「未亡人」給人的印象,好像是「不該活著的人」,目前已有喪家訃聞印上「護喪妻」,未來可以此替代。
喪葬小組也發現,過去未婚的女性終老後,不能入祠放進祖先牌位內,只能寄放在「姑娘廟」,這也是男女不平權,有必要移風易俗。
民政司長黃麗馨兼任「喪葬禮儀改進小組」召集人,她表示,喪葬小組的建議並沒有強制力,將透過教育宣導與禮儀師引導,做一些改變,並以「範例」提供地方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