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縣市政府財政狀況不好,為要求地方政府努力找錢,財政部規畫在新版《財政收支劃分法》中,把房屋評定現值和土地公告現值占正常交易的比例當作核發統籌分配稅款的指標。官員表示,若能拉近房屋、土地現值和市價的差距,除了鼓勵地方政府自籌財源,也可抑制炒房。
財政部官員表示,新版財劃法規畫,中央統籌分配款的規模從每年二千三百多億元調高到約三千三百億元,其中近四百億元將作為地方政府財政努力的分配款,依各地方「努力」的程度撥款,愈努力的給愈多錢,鼓勵地方政府自籌財源,不要只會跟中央苦窮要錢。
除了土地公告現值和房屋評定現值占市價的比例,其他如營利事業營業額、新增樓地板面積、規費收入的比例等,都將納入指標。
官員說,新版財劃法通過後,會找地方政府討論如何制訂統籌款分配辦法,財政努力指標方面,除了地方政府自我比較,也會和其他縣市比較。
至於房屋和土地現值和市價的差距,以台北市的帝寶為例,市價動輒兩億元,房屋評定現值卻僅一千多萬元,稅賦負擔對投資客是九牛一毛。而土地公告現值和正常市價的比例,內政部估計全台平均是八成,澎湖縣、新竹縣僅四成多,最高的是台北縣市的八成五。
官員私下說,近來炒房投機客成為全民公敵,而房屋評定現值和土地公告現值偏離市價,更是造房市炒作的幫凶,若能拉近兩者的差距,除了鼓勵地方政府自籌財源,也可抑制炒作,可說是「一石二鳥」。
台北商業技術學院財稅系副教授黃耀輝表示,坊間不動產估價師的制度已很成熟,政府應考慮由估價師取代不動產評價委員會的功能,讓評定現值更接近市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