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於二十三日上午以電文先行警告南韓,若「護國軍事演習」侵犯到北韓領海,北韓不會坐視。隨後不久,北韓就向南韓開砲,引發了南北韓是否會開戰的疑慮。
北韓向南韓開砲的原因眾說紛紜,一般猜測北韓開砲的動機不外是,解決核武僵局與援助紛爭,同時也在強化接班者的權力。
二○○五年,平壤當局同意放棄核武以換取援助及政治讓步,但這項協定最終因為無法認定北韓是否擁有鈾濃縮計畫而破局。最近北韓再度點燃核武問題,使得南韓與美國高度警覺,並團結一致對付北韓,這讓北韓無地自容,所以北韓只好以武力向美韓表示抗拒。
其次,二○○八年李明博上台後主張「北韓不改變、南韓不援助」,兩年餘來,北韓只得到南韓人道且象徵性的奧援,南北韓關係一直都沒有好轉跡象。因此,北韓的開砲被認為是在爭取談判籌碼,以解決援助的紛爭。
第三,今年九月底,北韓確立金日成、金正日及金正恩三代世襲政權後,連續受到南韓各界的批評,為了鞏固接班權力,北韓不得不以對外「宣戰」方式來鞏固內部局勢。
開火之後,南北韓立即節制了一些軍事行動,避免事態擴大,但各界仍然關心,南北韓是否還有可能因為衝突而演變成戰爭?
分析家認為,北韓開砲前採取事先暗示的行為模式,顯示北韓挑釁意涵大於全面發動戰爭。
而南韓在「拚經濟」的前提下,也不會將事端擴大升級。因此,引發南北韓戰爭的可能性不大,不過,為了解決北韓內、外部的問題,分析家認為,北韓對南韓的騷擾將會是層出不窮。